2025.08.08 06:45 臺北時間

王丹專欄:中國是一個佈滿「情緒地雷」的社會

mm-logo
時事
王丹專欄:中國是一個佈滿「情緒地雷」的社會

王丹/流亡海外中國民運人士、〈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這幾天,中國四川一個小城市——江油,成了輿論的焦點。起因看似「只是一場校園霸淩」,但事情的發展速度與規模,遠遠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預料,也再次讓人們想起那場同樣無預警的「白紙運動」。

8月3日,一段令人髮指的影片在中國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瘋傳。影片中,幾名年輕女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對一位女孩拳打腳踢、言語羞辱,畫面不僅暴力,而且透露著濃濃的權力不對等感。據傳這些施暴者是當地某校的學生,而受害者是一名沉默寡言、家境普通的女生。影片曝光後,江油當地民眾迅速行動起來。當天下午,就有大量市民自發聚集,聲援受害者,要求嚴懲施暴者。到了傍晚,場面逐漸升溫,警方出動特警,要求人群解散。晚間更出現了對抗場面——辣椒水、警棍、肢體衝突都上了場。根據網友發布的影片,警方不但未能平息民憤,反而因暴力執法導致現場一度失控。截至8月4日淩晨,這場由「一段霸淩影片」引爆的風波,已經成功衝上中國乃至全球華人社交平臺的熱搜榜。但當地政府與警方目前尚未對事件作出任何正式說明或回應。

這件事為什麼會鬧這麼大?答案其實不在那段影片本身,而在影片所引爆的「情緒地雷」。中國社會這些年累積了太多不滿——對不公、對權力濫用、對制度冷漠。江油事件,就像是白紙運動的「小型重演」。只要一個火星,足以點燃一整片乾柴。江油的群眾不是職業抗議者,也不是反政府分子,而是平凡百姓。他們的怒火不是針對抽象的意識形態,而是來自切身的不公感與「不能再沉默」的道德衝動。

江油抗爭絕不是孤立的事件。8月1日至2日, 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普明街道石橋鋪社區的數百名租戶,因不滿社區「圍村強行收停車費」,連續兩天自發上街封堵道路,發起示威抗議。8月3日晚,租戶集體沖毀社區設立的收費閘門,行動取得初步成果,社區收費設施難以維持。

雖說江油校園霸淩與綿陽租戶抗議看起來「一個是道德憤怒,一個是生活成本」,但二者之所以能夠爆發,根源一致——基層民眾與社區權力、利益配置之間的矛盾突顯,缺乏合理協商管道,導致矛盾在社交媒體時代被迅速放大並激化。我們常說,民眾抗爭不是抽象概念,它發生在身體感受到不公平、利益直接被侵害的那一刻。不論是被欺淩的女孩,還是被「強收停車費」的租戶,都有一個核心訴求:「我被不公平對待了,我要講出來。我不會繼續忍受。」

很多人看到江油的情況,會問:「這會不會變成另一場全國性的運動?」老實說,我們誰都不能預測。正如白紙運動發生前,也沒人想到會從一場宿舍封控延燒到全國二十多個城市。這正是中國社會目前最大的變數:抗爭可能不會有預兆地爆發,也可能在一夕之間被壓制,但它們一直都在社會深層積聚能量。江油這次事件雖然規模不大,但它呈現出一個清晰的趨勢:底層民眾對「制度性冷漠」的忍耐,正在達到臨界點。當制度未能保障基本公義,民眾會越來越傾向以直接行動發聲。因此, 我們對中國未來的群眾抗爭,不需要盲目樂觀,也不必過度悲觀。

從「李文亮事件」到「鐵鏈女事件」、從「白紙運動」到今天的「江油抗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條直線上升的抗爭曲線,而是一種斷斷續續但愈發清晰的覺醒模式。它說明:中國的抗爭者不是消失了,而是正在等待一個又一個時機與契機。江油事件的意義,不在於它能否「改變體制」,而在於它反映出:人們還有感覺、還會為不公挺身而出。 這種集體良知的存在,本身就是未來的希望。

與此同時, 我們也要注意到,這次江油事件中當局的「鎮壓反應」幾乎是機械式地迅速。從影片發酵到群眾上街再到特警出動,只花了不到12小時。這一方面證明政權的「危機反射」高度敏感,但也說明他們知道,自己的合法性已越來越依賴於暴力與控制。警方對和平聚集的民眾使用辣椒水與暴力鎮壓,並不是出於「維穩理性」,而是出於恐懼:怕事件失控、怕民眾串聯、怕上級責罰。這也提醒我們:中國當局對「不穩」的恐懼,遠比外界想像得更深、更廣、更急。這是專制體制末期常見的焦慮表現。

回到公民抗爭本身: 過去的中國抗爭講究組織、訴求、領袖,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抗爭模式:一段影片、一條微博、一次聚集,就能引爆情緒與行動。這種模式看似零散,但也因此難以預測、難以全面封鎖。社交媒體成了新的「集會場所」,影片與直播成了新的「抗議武器」。江油事件就是典型案例:沒有口號、沒有領袖,只有一群憤怒的人、一個被霸淩的女孩、和一個壓抑太久的社會。我們不需要把江油事件過度浪漫化,也不必對它的局限視而不見。但這場事件提醒我們——未來可能從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可能由最普通的人開始發聲。這不就是白紙運動給我們的啟示嗎?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王丹專欄:中國企業家的冬天在夏天來臨
王丹專欄:中國文藝界聯名給習近平寫信所釋出的政治風向球
李志德專欄:沈伯洋沒說不代表不存在──反認知戰不是「疑神疑鬼」
更新時間|2025.08.08 10: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