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06:40 臺北時間

梁東屏專欄:勇哉罷團 民主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mm-logo
時事
梁東屏專欄:勇哉罷團 民主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梁東屏/專欄作家、前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

台灣前所未見也許也會絕後的「大罷免」,在7月26日進行了第一批24位國民黨立委加上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投票,出乎大多數人意料之外,前述遭罷者以25:0全數過關。這個結果當然讓先前打出「大罷免大成功」的罷團重挫,對於接下來8月23日還要舉行的7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投票更是雪上加霜,不太容易樂觀得起來。

這是因為,投票之前預估可能有辦法罷掉,仇恨值也較高的國民黨立委如徐巧芯、王鴻薇、葉元之、羅智強、傅崐萁…等都集中在第一批,而第二批的7名立委除了馬文君之外,仇恨值都並不高,而且二階連署幾乎都需要補件才能達標,難度顯然高於第一批的25位。

綠營內部檢討聲浪高漲

對於前述的結果,綠營內部砲火四射,紛紛要求賴清德、柯建銘及沈伯洋負責。對此,賴清德30日在中常會中表示,民進黨做得不夠的地方,他會承擔所有批評,並向罷團及支持者致上深深歉意;至於8月23日的第二批投票,賴清德承諾民進黨會全力支持罷團、志工,「陪伴大家堅持到最後一刻,一起走完最後一哩路,我們要把失落化為堅守信念的勇氣,把遺憾化為改革再出發的決心。」

前總統蔡英文則在同日出席《PROTOTYPE:民主先生2.0數位李登輝》特展的開幕儀式後表示,台灣的民主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每一次人民參與的民主行動,都是推動台灣民主前進的一大步。蔡英文也再次謝謝這段期間,在街頭上努力的志工,「無論如何,我們都一起上了一堂最實用的公民課。」

旅居澳洲的中國異議人士袁紅冰則指出,這次大罷免的主軸是「反共保台」,所以不是大失敗而是大成功,因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一項公民運動,以這種極其強而有力的方式表達出來,最終通過二階段連署的,罷免藍委與罷免綠委的比例是31比0,「這其實這就是民意的體現」。至於為何最終沒有任何罷免案通過?袁紅冰分析指出,因為這24個選區,本來都是藍大於綠的地區。

國民黨與民眾黨一片歡欣鼓舞

國民黨和民眾黨自然是一片歡欣鼓舞,其支持者更是對民進黨以及罷團冷嘲熱諷。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投票之前網上有不少罷團在街頭被支持反罷免者怒罵、吐口水甚至暴力相向的短視頻,標題清一色是同情罷團的努力以及反霸者的無理蠻橫;但投票之後同樣內容的視頻也大量出現,標題卻變成「老伯(大媽)義正詞嚴教訓罷團」、「大哥超強論述,直接吊打罷團」…。

大罷免就是一場公民行動

我們應當要先確認此次的大罷免是否是一場公民行動?根據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及其時間軸,「大罷免」的確是一個由公民團體所發起的行動,目的是要遏止國民黨及民眾黨立法委員在立法院內的胡作非為,最早的一個事件就是去年5月下旬三讀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這個普遍被視做藍白立委恣意擴權的法案,是兩黨挾席位占多數而未經充分討論就強行表決通過,進而引發民眾不滿而在立院所在地的青島東路集會抗議。接著在當年底,藍白立委用同樣手法通過《憲法訴訟法》及《財政收支劃分法》,復於今年1月21日三讀通過引發爭議的《總預算案》,終而引發「大罷免」。

現在回過頭來看,大罷免運動其實一開始並沒人看好,甚至於最先喊出這個口號的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還被黨內自家人批評為「瘋了」(其實柯建銘只是喊出『大罷免』這個名詞而已,真正呼應的是人民團體,當時連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都抱持很明顯的保留態度),主要的原因就是沒人相信自發性的公民團體有這種能量,但後來的發展卻跌破眾人眼鏡在 31 個立委選區成案。7月26日的投票結果,又讓眾人跌破第二次眼鏡,25個罷免案竟然全軍覆沒。

低估罷團的爆發力 高估可持續力

造成這個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低估了人民團體的爆發力,卻又高估了他們的可持續力。簡單地說,人民團體起步維艱,但他們憑藉著要撥亂反正拯救國家的信念,一步一腳印從無到有終至31個立委選區罷免案均進入三階投票的「大成功」(相較於國民黨反罷免無一成案,罷團當然算是『大成功』),當然會讓罷團自信滿滿,自認最終也將大成功。

事實上,不僅他們自信滿滿,除了極少數例外,幾乎所有的媒體、輿論也都相信甚至預期大罷免會有一定程度的成功,結果卻是全部翻車。主要的原因就是過於樂觀的態勢,使得罷團有些排斥民進黨的介入,民進黨本身也似乎認為不需介入過深即可獲得滿意的成果,結果就是在最後的關頭,罷團面對背水一戰又有龐大組織力的國民黨及民眾黨的反撲,終至一敗塗地。這就是前面袁紅冰所說,其實31:0已經算是大成功,最後在投票時無法成功,主要是因為「這24個選區,本來都是藍大於綠的地區。」袁紅冰的說法並沒有錯,罷免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是要在對方成功獲選的選舉區內把他或她拉下。

罷團在花蓮資源匱乏 挺傅看板鋪天蓋地

另一方面,罷團也真的沒有資源,以我所在的花蓮來說,長達 7 個月的時間裡,我只看過兩個支持罷免的手寫布招(還不是罷團具名,而是地方支持罷免人士),然而在大罷免後期,傅崐萁的看板、旗幟完全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我住的地方還是偏鄉),罷團的則完全沒有。

在整個過程裡,民進黨的處境最為尷尬。前面說過,一開始的時候,包括民進黨在內並無人看好罷團真能做出什麼成績,結果截至6月24日為止,共有1名縣市長、31名在野黨立委罷免案完成二階連署書送件;國民黨所發動罷免執政黨立委的案件則由於連署份數未達門檻、無領銜人到場送件等原因,皆未在期限內完成送件。

賴清德遂於6月28日發表談話,表示大罷免是公民自主發起,因此民進黨必須與之同行,由於形勢一片大好,柯建銘那段時間甚至喊出31席全罷的豪語,這也是民進黨與「大罷免」最接近的時刻,但也只有這麼多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罷團7月4日在花蓮舉行的「護國大繞境」誓師授旗典禮。眾所周知,罷團把國民黨的花蓮立委傅崑萁當作有指標性的頭號目標,但這麼重要的一場活動,民進黨卻只有秘書長林右昌及副祕書長何博文到場,具有民意基礎的民進黨籍當地議員卻不見蹤影,整場活動也只有林右昌在結束之前應曹興誠之請上台說了兩句無關痛癢的話。

另外,罷團在7月24日在凱道舉辦的選前之夜,民進黨方面僅有沈伯洋應邀上台;次日在青島東路舉辦和國民黨凱道選前之夜的「拚場」,印象中也只有吳思瑤上台簡短發言,而國民黨的所有活動都是大咖一字排開。

這種狀況大體上只有三種可能性,一、民進黨刻意不介入;二、民進黨民意代表不願介入;三、罷團不欲民進黨介入過深。我個人傾向於相信是第三種可能。因為賴清德已經「下令」黨籍公職人員全力協助,而參加類似場合是有選舉壓力者都夢寐以求的機會,所以前兩者成立的機會確實不高。

罷團也不要民進黨介入過深

至於第三種可能性,已有上述的三場重要活動可資佐證,另外如罷團的一些指標性人物的發言,都顯示出其自主性甚高而且不欲牽扯到民進黨。例如罷團在投票之前的一場記者會,有記者問道如果失敗了,民進黨內誰該負責?當天也出席的罷團重要人物之一作家楊双子就很不高興地答道,「這跟他們(民進黨)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民進黨最尷尬的地方,他們不願意涉入太深也好,罷團不希望他們喧賓奪主也好,事實上就是「大罷免」如果成功,他們就是最大的得利者,但如果失敗了,儘管深知確實是公民團體的自主行為,他們也無法切割,只能硬著頭皮概括承受,這也是為什麼藍白兩黨把「大罷免」刻意導向「藍綠對決,選輸翻桌」能夠奏效的最大原因。

美好的一仗已經打完 喚醒部分國人的關心

不管怎麼說,大罷免走到這一步,看起來 823 成功的機會也不高,但是罷團已經打了美好的一仗,給大家上了一堂很好的公民課,也就是見到國家面臨危難之際,要勇敢地站出來,雖然功虧一簣但能坦然接受,同時也喚醒了相當一部分人對國事的關心。也許,正如蔡英文所說,「台灣的民主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每一次人民參與的民主行動,都是推動台灣民主前進的一大步。」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鄭任汶專欄:找戰犯是最廉價的反省
陳嘉宏專欄:大罷免失利後的賴清德民進黨怎麼辦?
全力支援823!民進黨組「應援陸戰隊」直搗社區鄰里宣傳罷免
更新時間|2025.08.08 10: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