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俞歡

資料顯示狀態

  • 一次無限滾動應顯示 12
  • 目前取得的資料共 24
  • 目前顯示的資料共 12
  • 取得的資料不足以顯示,需另外發request
  • 最終應顯示 12
--

發request狀態

  • 目前已發request 1
  • 最終應發request 8
--

loading狀態

  • 正在發request中:
  • 仍有資料未被取得,開啟無限滾動功能
【島國核去核從1-3】原本電廠預定地 震後隆起2公尺 居民憂:今年地震是下次地震倒數?
時事
【島國核去核從1-3】原本電廠預定地 震後隆起2公尺 居民憂:今年地震是下次地震倒數?
位在能登半島志賀町的志賀電廠,震時廠內測得震度5強,也曾觀測到3公尺高海嘯。地震隔日,志賀電廠經營者北陸電力召開記者會,說明電廠受損狀況:劇烈搖晃除導致核燃料冷卻池水溢出,接收外部電力的2號機主變壓器更發生漏油及火災,一號機的啟動變壓器也損壞。我們進一步確認電廠安全,北陸電力回覆,志賀電廠設計3個外部電源系統、共有5條線路,扣除損壞的變壓器,還有2個系統、3條線路電源可用;廠內也備有緊急柴油發電機及高壓電力車,能確保燃料池維持冷卻;且震時2部機組皆為停機狀態,沒有輻射外洩。
【鏡相人間】大震來了無處躲 從能登地震現場看台灣核電 島國核去核從系列報導
人物
【鏡相人間】大震來了無處躲 從能登地震現場看台灣核電 島國核去核從系列報導
核三廠1號機將於今年7月停機,是否延長使用,成為討論焦點。日本與台灣同是地震好發的島嶼國家,面對核災風險,及供電、能源安全、減碳、價格等多重難題,該如何解答?本刊推出「島國核去核從」系列報導,從今年遭逢7級強震的日本能登半島出發,造訪即將重啟的核電廠,也前往核三所在地恆春,一探延用核電的機會與風險。此為系列報導第一篇。
【島國核去核從1-1】能登地震路倒屋坍 五分鐘路開一小時 居民憂「如果核災也逃不了」
時事
【島國核去核從1-1】能登地震路倒屋坍 五分鐘路開一小時 居民憂「如果核災也逃不了」
核三廠1號機將於今年7月停機,是否延長使用,成為討論焦點。日本與台灣同是地震好發的島嶼國家,面對核災風險,及供電、能源安全、減碳、價格等多重難題,該如何解答?本刊推出「島國核去核從」系列報導,從今年遭逢7級強震的日本能登半島出發,造訪即將重啟的核電廠,也前往核三所在地恆春,一探延用核電的機會與風險。此為系列報導第一篇。
【島國核去核從1-2】能登地震震出核災避難漏洞 日專家:不只撤離困難 室內避難也沒辦法
時事
【島國核去核從1-2】能登地震震出核災避難漏洞 日專家:不只撤離困難 室內避難也沒辦法
311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參考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建議,訂出「原子力災害対策方針」(譯:核災因應對策),將核電廠事故分為警戒事態、設施境內緊急事態及全面緊急事態3個階段,運轉中電廠如進入最嚴重的「全面緊急事態」,代表輻射已經洩露至電廠外,核電廠周圍5公里居民必須服用碘片、立即撤離;5至30公里的居民需進入室內避難,若環境輻射持續增加至每小時500微西弗,則需在收到指示後盡快再向外避難;如輻射量連續1週超過每小時20微西弗,則需在1週內移居他處。
【封面故事】青鳥行動生生不息 跨世代進擊反民主倒退
人物
【封面故事】青鳥行動生生不息 跨世代進擊反民主倒退
幾十條重要法案倉促通過,這場缺乏討論的國會改革,被質疑是變相擴權。10萬人聚集青島東路周邊,有人說它像2次太陽花,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場更進化的公民運動,稱之「青鳥行動」。
【跨世代的青鳥5】專制獨裁下無法談環保
人物
【跨世代的青鳥5】專制獨裁下無法談環保
青島東路抗爭首日,一度大雨滂沱,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頂著溼透的頭,在台上一路主持至深夜12點。問她環保團體為何關注國會黑箱?「民主社會是環境運動的基礎,如果專制獨裁,就沒空間談自然保護,加上這次有花東相關條例排進院會議程,東部要不要這樣的大開發思維?需要更多討論。」
【心內話】別叫我認命
人物
【心內話】別叫我認命
國中時,我媽拿我的名字去算命,算命師說我很笨,將來不會有什麼成就。我媽很迷信,要我念高職半工半讀就好,我不肯,高職聯考故意考很爛,「只」考上公立高中,她只好讓我繼續讀。
【我的光電夢1】他在光電板下種玉米 自嘲:「像是在辦家家酒」
人物
【我的光電夢1】他在光電板下種玉米 自嘲:「像是在辦家家酒」
一塊田又種菜、又發電,可為農地帶來新收入,這原本是農電共生的願景,然而部分業者為了蓋光電,改種高溫菇種、蕨類等不需光照的低經濟價值作物,或任良田荒蕪,讓光電一度成為滅農代名詞。
【鏡相人間】我的光電夢 農電共生的重生之路
人物
【鏡相人間】我的光電夢 農電共生的重生之路
一塊田又種菜、又發電,可為農地帶來新收入,這原本是農電共生的願景,然而部分業者為了蓋光電,改種高溫菇種、蕨類等不需光照的低經濟價值作物,或任良田荒蕪,讓光電一度成為滅農代名詞。
【我的光電夢2】農民不反光電 是反對假光電
人物
【我的光電夢2】農民不反光電 是反對假光電
我們走訪中南部農村,經歷農電起落,儘管政府已宣誓加嚴審查,農民仍普遍不信任光電業者。「業者說要跟農民共好,卻只會強調上面(光電)收益多好、獲利率多好,沒在管作物,堅持太陽能板要蓋南北向,把日照都搶走。」一位有機農直言。
【我的光電夢3】他在光電案場種香莢蘭 計畫打入歐洲市場
人物
【我的光電夢3】他在光電案場種香莢蘭 計畫打入歐洲市場
農民與光電商的資訊不對等,也是一大問題。光電蓋好後,需要有饋線將發出來的電接至變電所,每條饋線可承接的容量有限,業者能向台電申請的額度亦有限制。有些光電業者以多個人頭申請占滿饋線額度,再以高價轉賣,或以此要求想做光電的農民必須與自家公司合作蓋案場、才能拿到饋線容量。
【我的光電夢4】他的香莢蘭成功外銷日本 農作物收入有機會達光電3倍以上
人物
【我的光電夢4】他的香莢蘭成功外銷日本 農作物收入有機會達光電3倍以上
在桃園新屋栽種香莢蘭的曾添福,同樣把光電板下的香莢蘭種到成功外銷。今年五十九歲的曾添福,原本是晶圓廠工程師,六年前退休後,因妻子對烘焙有興趣,上了桃園改良場的香莢蘭技轉課程,恰好家裡有地,便嘗試種植。彼時香莢蘭栽培剛起步,種苗尚未發展完全,從栽種到收穫需經四年時間。四年後收成,他卻捧著果莢一陣茫然,「我問太太是要拿去加工?還是賣給誰?我不知道怎麼賣,對我們農民來講,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loading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