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1 06:14 臺北時間

業餘的人道工作者?觀光志工缺乏專業 反助長富國施恩刻板印象

mm-logo
文化
 歌手瑪丹娜2009年參訪馬拉威。(東方IC)
歌手瑪丹娜2009年參訪馬拉威。(東方IC)
觀光志工,或所謂的「志工旅遊」(voluntourism),是國際上興起的一股在旅遊時順道「行善」的潮流。但這種助人或做環保的方式,最近開始受到嚴厲批判,而我認為,這些批評並非無的放矢。
觀光志工改變制度、消弭貧窮,或扶助弱勢兒童的能力非常有限,因為他們根本缺乏所需技能。相反地,他們很有可能在無意間助長外界對受助地區的刻板印象和錯誤觀念。
志工旅遊的潮流,有部分是大型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救助兒童會、國際關懷協會、國際展望會所發起帶動的。這些組織藉由舉辦這些活動,籌措救助孤兒和弱勢兒童所需經費。
這類訴求之所以能引發迴響,是因為窮困的孩子容易激起人的同情心,而現代通訊科技又讓訊息得以快速傳播。
但這些主要針對西方人士發出的行善訴求,卻有其負面效應。舉例來說,瑪丹娜在她的紀錄片《我在因我們同在》中表示:中非的馬拉威正處於「緊急狀態」,有超過一百萬兒童是愛滋孤兒,這些兒童都…
  …流落街頭,住在廢棄屋子裡,屢遭綁架、挾持和性侵。
瑪丹娜的說法是錯誤的。馬拉威並沒有百萬兒童流落街頭,也沒有嚴重的綁架和性侵問題。
除了散播錯誤訊息,這些說法還引來人數不斷增加的學生志工,而這些人頂多只能說是業餘人道工作者。他們想要服務人群,尤其是兒童,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觀光志工的問題

多數學生缺乏服務人群所需要的技能,也無法做出長期服務的承諾。因此,這些志工往往只能從事簡單的房舍搭建、刷油漆、教英語和教數學、發送食物等工作,或對於那些孤單、需要陪伴的兒童給予「友誼和關懷」。
這種以兒童為對象的志工旅遊,也讓「非洲亟待西方伸出援手」的印象不斷擴散。這些志工滿心相信自己的投入可以減少他人的苦難,甚至以為這些弱勢兒童完全沒有任何其他的社會補助和照顧。
這一點,從他們散播的影像和文字裡充滿了貧窮和疾病,就可以清楚看出。他們所描繪出來的非洲是一個受困於貧窮和戰爭,永難翻身的地方,唯有西方介入才能拯救他們。
但志工介入的方式,並不能解決造成苦難的問題核心。
志工活動的設計方式,意味著他們僅能膚淺地碰觸問題表面,令他們很難去思考──遑論動手改善──引發人道危機的結構因素。
這些因素包括了限制居民生活條件的歷史、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
我過去的研究顯示,參加志工旅遊的學生反而助長了對於國家和社會體制的迷思,而這些體制正是造成社會不公、貧窮、特定疾病傳播管道,和各種衝突的由來。

新型態的志工

以上所提諸多問題,不代表志工體制應該就此被揚棄。在世局走向暴力衝突和封閉排外的此刻,跨文化的接觸可以增進人群間的了解和尊重。
但若欲做到這一點,志工的內涵必須予以重新界定,工作方式也要全盤檢討。任何安排年輕志工前往馬拉威服務的組織,必須事先給予教育訓練,並在活動期間與事後提供心得討論的機會。這類志工活動通常都是透過校園或宗教團體招募人員,因此學校和教會組織有能力也有責任深入了解這些活動,協助給予行前教育,深化活動的文化交流意涵。
志工學生必須了解前往服務國家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文化背景。他們應該要深入探索貧窮和社會問題的由來。
最重要的是,志工學生必須將活動視為一種文化體驗,其目的在增進對其他人群的了解與尊重,而非自以為是在做「行善」之旅。
如果志工能夠體認他們服務的對象是擁有公民權的一國之人民,而非僅僅是施捨的對象,他們才會開始思考長遠的合作關係,以及社會變革、結構改革等問題。
我相信唯有長期的投入才能帶來改變。醫生、工程師、電腦專家,還有特定領域的教育人才,這些人具備必要技能,能夠作出深刻貢獻。志工的幫忙只是短暫的,但一名醫生卻可以教導當地護理人員學習新的醫療技術。
現階段,志工最好還是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文化交流者」,而非人道工作者。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