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出現在上世紀1980、1990年代的貿易制裁歷史名詞,再度回到新世紀的世界舞台,直指川普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不信任,讓雙邊談判和制裁手段凌駕於多邊貿易體系規範;更重要的是「狂人」川普為落實「美國優先」,千方百計設法制裁,尋求戰略優勢。
累計232條款鋼鋁關稅、301條款制裁清單與最新威脅的追加課徵關稅相加,美方準備對中國輸美商品課徵關稅已達1530億美元,雖只占中出口總額約30%,卻已超過美出口至中貿易總額的1304億美元,華盛頓出重拳實然大力加溫貿易戰氛圍。
美國2月貿易赤字已創下近9年半新高,但對中國逆差,已從1月的359.5億美元減少至292.6億美元,縱使如此,美國仍一路進逼。但雙方博奕,北京亦未軟弱,兩強對峙高手過招,還有多回合論戰。
我們不妨先回顧今年一下美中貿易衝突的歷程,再來看雙方的策略互動:
去年美國援引1974年《美國貿易法》第201條款進行調查,並於1月23日發佈未來4年內對進口的太陽能板課徵最高30%防衛性關稅,大型家用洗衣機徵收最高50%關稅。中、韓等亞洲國家均表不滿,但持溝通態度,希望能輓回豁免制裁局勢,情勢未趨緊張。
3月8日,川普普簽署公告,認為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自3月23日起針對該兩類產品依232條款加徵關稅。對此北京宣布於4月2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對水果及製品等120項進口商品加徵關稅15%,對豬肉及製品等8項進口品加徵關稅25%。
首度過手,中方的回應針對自美進口的水果和豬肉等進口比率小的農產品,亦即先對小規模農產品,自小而大設定攻擊戰略佈局。中方從美國國內農業經濟從業者和美國政府的內部矛盾出發,試圖激化其對立,並促使美方做出讓步。
另外,美方公佈的是建議清單,還需60天才會確定最終名單和日期。北京未待60天磋商期,直接以4月2日的行動宣示,面對與美國可能貿易戰的決心,並以心理戰進攻。
此舉導致4月4日華府接踵發佈久未出鞘的301調查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1333項價值500億美元品項加徵25%關稅。隨後不到12小時中國快速予以報復回擊,北京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和飛機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徵25%關稅,實施日期另行公佈。此時,美中貿易衝突急速升溫,川普民意支持度高漲,中國國內也同仇敵慨。
解讀第二回美中博奕對策,有幾點特色:
一、雙方均以強硬態度拉高對立面,試探對方底牌,唯均未正式實施,保留應對彈性。
不過,以中方4月4日發佈的報復清單來看,加徵報復性關稅的汽車、和大豆農產品等正是在直擊川普的鐵票優勢區,中國的政治針對性頗強。揮劍指向美國中西部農業州和汽車工業重鎮的密西根州,都是瞄準川普重要的支持者,希望透過經濟利益改變川普決策。
美國種植大豆有10個州、300萬農場主、1000萬農場工人,農民工人的政治力量不小,協助川普在2016年大選拿下最8大大豆州,如今中國的反制,意圖作為干擾共和黨贏得中期選舉勝利的關鍵力量。包括伊利諾、威斯康辛、印第安納、俄亥俄、愛荷華、密西根等搖擺州的共和黨州長和參議員候選人民調支持度不佳,共和黨在內布拉斯加和密西西比州等傳統紅州的支持率也堪憂,北京的報復意圖十分明顯。
二、中國加徵進口關稅的農產品範圍及金額呈擴大趨勢,且以進口量大宗的大豆、棉花、玉米等主要農產品為主,戰略意圖從「側面打擊」提升為「主要打擊」。
中國是美國大豆第一大、棉花第二大出口國,美對中出口大豆62%、棉花14%。2016年美大豆占中國進口總量的40.7%,金額138億美元。中國自美進口棉花占總進口29.4%,5.1億美元。另外,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直指將對美國大豆農民帶來毀滅性影響,而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 Soybean Export Council)的報告顯示,若遭中國貿易制裁,出口可能暴跌71%。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價一度大跌40美分。以美國今年大豆預計產量43億蒲式耳計算,美國豆農因此損失17.2億美元。
三、制裁產業擴及汽車和飛機等具替代性產業。在汽車市埸,美國對中國享有巨額順差,中國是美國第二大出口國。近年來,中國進口美國整車持續成長,自2015年至今,每年美國的貿易順差維持在110至116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全球首大汽車消費大國,自2011年後,中國進口汽車連續7年達到百萬輛,去年進口汽車量達121.6萬輛,成長16.8%。汽車生產國眾多,是具高度可替代性的產品。
另外,波音(Boeing)於2017年在中國售額約120億美元,佔總營收比重為13%,且生產的每四架飛機中,就有一架出售給中國。對中銷售的主要機型是737系列700/800/900和737 MAX 7。目前中國自製的大飛機C919和法國空中巴士(Air Bus)A320均為737系列的競爭機型,因而具有替代性。
四、從產業結構和產品分析中美雙方關稅壁壘的共同招式,都是直接對對方的相對優勢產業予以限制,亦即中美雙方提高關稅商品互有「強針對性」和「精準打擊」意味。
美國對中國提高關稅者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機器人和機械等《中國製造2025》項目成為矛頭指向,旨在遏止中國向高科技技術躍進升級,同時也說明「貿易是標,製造是本」的經濟本質。從此看,中美貿易緊張關係的背後,是美國對能否持續尖端製造和創新科技的動能,或是對中國構築障礙的防禦工事,這意味著爭端背後是美國對中國技術追趕的情緒恐慌,同時反映著對經濟結構轉型的隱憂。
中對美限制的農產品、汽車、航空、化工產品具可替代性相對較高,短期或有市場波動,但或替代性可平衡需求,則大幅波動和通貨膨脹或有紓緩。
美中貿易衝突的三部曲已依序上映,箭已滿弓,只是未發。4月4日的半天內,中美再讓貿易摩擦硝煙四起。美國接球後又回應額外千億徵稅和喊話拉丁美洲盟邦共同對付中國。後者即川普將在祕魯首都利馬(Lima)登場的美洲高峰會(Summit of the Americas)希望拉丁美洲國家領袖,在貿易上與美國、而非與中國合作。球又傳回北京。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淨需求國,在多個國家以出口共同競爭美國市場下,具利用雙邊或區域談判中利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轉移效應優勢,迫使或引誘談判對手進行讓步。眼下美國一再直接挑起對中國的貿易爭端,也旨在迫使其他貿易夥伴「選邊站」,這也是川普在秘魯利馬高峰會召開前喊話的目的和戰略目標。
接下來雙方還有什麼狠招?截止2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為3.13兆美元,其中近三分之一為美國國債,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債權人。若美國在貿易爭端上高度施壓,出售美國國債將或是中國的最後防線,也將成市場的震撼彈。不過,本月即將出爐的美國半年度匯率政策評估報告,正成為市場新的關注點。亦即美國又要檢討「匯率操縱國」,這又是一記貿易爭端的招式和其它招式將形成套拳劍指美國以外的國家。這顯示目前的情勢是,糾紛難解,前方還埋有雷,前行仍需小心翼翼。
逐步邁向劇烈貿易衝突的美國,是正在重蹈大蕭條的覆轍嗎?關稅壁壘和聯準會的升息,在上世紀30年代曾導致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是當前的殷鑑。不妨先看9年前—2009年時,發生的美國和墨西哥的貿易戰。為了報復,墨西哥大幅上調美國進口水果、蔬菜和堅果的關稅,使得美對墨農產品出口量銳減,美國商家和農戶損失慘重,重災區是與墨西哥毗鄰的加州。美中一旦對陣,傷害絶對遠大於美墨,尤以近五年來中國經濟仍快速成長,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超過30%,成為全球經濟動能主引擎,去年中國經濟總量跨過80兆美元大關,今非昔比,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美國與中國加總的經濟規模占全世界GDP的40%,兩國或若全球捲入美中對峙的貿易戰,災難式的後果難以想像。
當美中爆發貿易戰,中國產能過剩困局將更形掉入惡化循環,近年來勠力的供給側改革進程有回落原點的風險;而美國亦將承受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在物價齊漲民眾實質所得滑落下,導致消費引擎失靈的隱憂,全球經濟和貿易秩序將是在充滿混亂、失去成長和失序的霾霧中。
國際貿易的本質若仍秉持雙方磋商的原則,縱使先拉高議價籌碼和條件,最終以戰求和則仍無戰。中國如何接招?在中國崛起的民族主義氛圍下,存在內部的政治壓力,眼前不能公開求和的處境,必然還有戲,中國歷史遺緒的宮廷式談判交易和行為,或許是下一集連續劇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