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與蘇聯以北緯38度線,劃分朝鮮半島受降區,後來形成南北韓勢力範圍。1950 年6月25日北韓軍隊越過38度線,美國派出34萬大軍捍衛南韓。1953年7月,聯合國軍隊與北韓代表,在板門店簽下《朝鮮停戰協定》。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僅是停戰協定,和平條約始終沒能問世,從國際法觀點而言,這場戰爭尚未結束——南北韓迄今仍是交戰狀態。
南北韓自然資源迥異,北韓多為山地,但日本佔領期間,已有初步的工業發展,平壤附近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南韓平原較多,主要生產稻米,產業型態也以農業為主。韓戰之後,雙方朝不同方向發展,導致落差愈來愈大。
《韓戰:不曾結束的戰爭》指出,北韓從1950年代至今,約有一半以上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都用於國防與軍事,因此民生經濟發展嚴重落後。南韓在朴正熙領導下,施行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1960年代末,南韓經濟開始起飛,儘管朴正熙是獨裁者,但經濟的改善讓南韓開始發展民主政治。
1988年首爾主辦奧運打響國際聲量,也讓世人認為南韓在國家發展上領先北韓許多。此時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則繼續父親金日成的核武計畫。片中指出,金日成強力發展核武的原因,是因他認為日本原本看似可長久佔領韓國,但卻因美國空投日本的兩顆原子彈而結束;此外他看到中國大陸於1964年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所以深信擁抱核武是北韓求生的唯一手段。時至今日,第三代金正恩接班,依然認為擁有核子武器,將能穩定國家安全、鞏固內部統治,不怕美國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