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導演業內交流部分,林書宇表示,「兩岸三地交流會繼續推動,彼此學習,但未來想更進一步與日本或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導演協會交流。例如:印尼電影非常強、市場蓬勃,我們可以和印尼導演聊創作、拍片環境,從中學到更多。」
因負責推廣工作,連奕琦體會到,如要與非華語系電影圈交流,台灣電影的定位與方向策略更為重要。「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要推廣什麼?又該如何看待台灣的影視作品?如果之後和日本或東南亞等非華語系的電影圈有更多交流,反射會更明顯,原來其他人是這樣看台灣的。」
連奕琦以去年參加金馬創投的經驗為例,「有韓國片商覺得台灣電影看似很有能量,隔幾年就冒出讓人驚艷的作品,但沒連續性。如:《不能說的秘密》受歡迎、接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爆紅,突然又有《返校》。幾部片各有特色,但看不到拓展海外市場的明確策略,都是孤軍奮戰。」
「韓國曾大量拍鬼片,隨產業發展已不太拍鬼片,但全亞洲都缺鬼片,台灣拍過《紅衣小女孩》《粽邪》等鬼片,因此去年創投遇到的韓國、印尼、泰國片商都來台灣找鬼片,覺得台灣人很會做鬼片,卻發現片量比想像的少。這些國外片商認為鬼片在東南亞市場需求大,但台灣沒認真經營。」
連奕琦反思,上述問題與台灣電影環境有關,也涉及產業大方向,可以在導演協會中討論。「導協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在表述台灣導演們想做什麼,表述久了,不只別人認識你,你可能也更認識自己,找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