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台南武廟旁,有間招牌已經褪色、店名有些看不清的百年燈籠老店「苑輝燈舖」,走近一看,一個個寫著「國泰民安」的黃燈籠高掛,王睿誠挑著五顏六色的油漆和畫筆,取下畫到一半的燈籠開始畫龍,他邊畫邊解釋:「這對是小顆的,因為每天會夾雜其他工作,大概要一個月才能完成,大顆賣2萬7千元,要做2個月。」這門技藝耗時費工,在十坪不到的店面裡,王睿誠的父親王啟州、伯父王朝源各據一個角落,坐著矮板凳,一語不發地在燈籠上作畫。
王睿誠說:「今年是龍年,各大廟宇都在辦活動,農曆五、六月訂單就已滿到年底。」採訪過程中,突然有顧客找上門,只見他熟練地用台語說:「要寫什麼字?現在訂要等喔。」才剛回家接手四年,儼然已有手繪籠師傅的架勢。「要畫好手繪籠,首先要先學會在腦中構圖,然後字不能歪。」手繪燈籠工藝不能畫歪也不打草稿,王睿誠分享他的經驗談:成敗就在第一筆,「第一劃歪了,後面就跟著歪。」而且寫錯不能改,「就是要定下心做到位。」畫工可以靠苦練來補,但自承容易分心的王睿誠,有一套自己的「上工儀式」,他邊戴上耳機邊說:「我都聽重金屬,因為比較吵,可以跟外界隔絕。」瞬間就進入工作模式,開始一天工事。
苑輝燈舖位於台南市舊城區、赤崁樓附近,目前由第三代王啟州、王朝源,與第四代王睿誠、堂哥王立杰一起經營。王睿誠說:「營業登記是1934年,確切創立時間已經不可考,但一定超過百年。」苑輝燈舖以傳統風格和客製化服務屹立府城超過百年,由第一代、王睿誠的曾祖父創立,「當時客戶幾乎都是廟宇。」因此第二代勤跑各廟宇「當業務」,同時擴大商品種類賣起佛具,「一站購齊式服務」加上材質、寫字、手繪、大小全都可以客製化,逐漸在當地廟宇圈打下基礎。
1970年代,台灣燈籠製造產業蓬勃發展,光台南市區就有數十家燈籠店,王睿誠謙虛地說:「不敢講當時在台南是頂尖,但生意可能比現在更好,因為廟方在下單燈籠前,會先擲筊請示,很多神明都指定我們做,讓愈來愈多廟方在需要燈籠時第一個想到苑輝,那時還有賣手編籠,連阿嬤都一起下來做。」他解釋,手繪籠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服務神明」,還曾遇過詢問燈籠客製化需求時,廟方回答:「忘記問要畫什麼,要回去再(擲筊)請示。」
老店距離台南著名的武廟、大天后宮又近,多年來附近宮廟都是客戶,前二代紮下穩固基礎,第三代王啟州從小就對廟宇文化感興趣,將手繪燈籠作為一生志業,手握畫筆超過四十年,儘管手藝精湛,但低調不願受訪,默默在旁。相較於父親,王睿誠從沒想過接班,「以前連燈籠類型有什麼都不知道,放學回家就直接上樓,讀書時候還嫌廟會很吵、很擾民。」
26歲的王睿誠畢業於東海大學社工系,「原本真的要當社工,」但在實習時發現有很多地方和自己當初所想不同,「遇到一些挫折。」在他大學畢業、對未來感到徬徨之際,父親身體也出狀況,意外從親戚口中,聽到從沒要求他回來接班的爸爸說:「沒傳承下去滿可惜。」決定返家工作。
對王睿誠來說,接下家業不是最艱難的決定,因為他一直「很皮、坐不住」,坐著畫一整天燈籠才是最大挑戰。提到學生時期,王睿誠說:「蹺課是一定的。」「以前有被帶去檢查過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然結果是沒有,但跟一般的小朋友比起來就是很皮。」學生時期「愛耍小聰明」,國中小考試都成績不錯,高中甚至考上台南一中,但因為覺得學科簡單,「很常不寫作業。」他坦言從小就沒什麼耐心,「我喜歡趕快找到做事方法,想一蹴而就,但學習手繪燈籠沒有這種方法,要一步一步來。」
後來王睿誠如何一步步學習手繪燈籠,並為老店注入活力,打進以前從未想過的新市場呢?詳細報導請點入以下連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