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2 18:29 臺北時間

比特幣大紅特紅 卻跟發明初衷漸行漸遠

mm-logo
時事
紐約下曼哈頓一家商店門口張貼「接受比特幣」標誌。(東方IC)
紐約下曼哈頓一家商店門口張貼「接受比特幣」標誌。(東方IC)
「你買了比特幣嗎?」「什麼是『挖礦』?」比特幣的價格水漲船高,成了投資人茶餘飯後熱烈討論的話題。不過比特幣的發明,最初的目標卻是取代既有的金融體系,打造一套真正自主互信,不需要中間人干預的全新交易機制。
科技的創新往往出自於人對現狀的不滿,試圖透過新技術和新方法來實現理想。
不過創新之後的發展,往往脫離人們原本的預想。
以臉書為例,祖克伯格當初在學校打造這個線上同學通訊錄的時候,或許沒想到會開啟人類讓世界更開放,讓聯繫更緊密的夢想,更不會料到它可能成為同溫層散播假新聞的工具。
比特幣的發展也復如是,原本是電腦「極客」(geek)要透過程式的力量,打破所有政府和企業的中介,建立一個自由、去中心化的(decentralized)金融體系烏托邦,沒想到它現在看來成了金融市場裡熱門的投資標的物,甚至,可能它不僅沒有讓商品交易更加自由透明,反而傾向政府和企業的集權和壟斷控制。
***
勒索軟體WannaCry以比特幣(bitcoin)為勒索金額的貨幣單位,讓這個虛擬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再次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
比特幣的匯率在五月底如雲霄飛車般變化,讓眾多投資人刺激興奮。
在5月25日它的匯率一度逼近2800美元大關,創下史上新高紀錄,隨即大幅回跌至2200美元以下。不過總計一年來,比特幣已經增值了七倍。
過去兩星期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最高點一度逼近2800美元,創歷史新高,隨後一度回跌至2200美元。(investing.com)
比特幣過去一年走勢一路上揚漲勢驚人。(investing.com)
另一個創辦「以太坊」(Ethereum),發行「以太幣」(Ether)而備受敬畏的科技人古普塔(Vinay Gupta),他在五月初發表的文章「當以太漲到一百美元到底意味著什麼?」,隨後一週,以太幣也翻漲了一倍。
一連串市場正面消息更讓比特幣這類數位加密貨幣顯得大有可為。四月初,日本政府宣布比特幣是合法支付方式,俄羅斯最大線上零售商Ulmart也說它要開始接受比特幣購物,儘管俄羅斯政府已經宣布在2018年之後才會開始研擬加密貨幣的可行性。
而上週代表全球21個國家、56家公司的「數位貨幣集團」在紐約召開的2017共識會議達成了「規模協議」更讓市場信心看好。
***
加密貨幣,原本是極端的放任主義者(libertarians)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想要原本政府和企業所掌控的金融權力「去中心化」。
它的中心哲學就是對政府的不信任。遵奉此道的人相信,由擁有資產的個人所驅動的自由市場經濟(而不是企業或政府驅動)最能充分展現個人的自由意志。
他們比起矽谷的科技新貴們強調的個人主義更加極端。不管是臉書希望連結眾人,谷歌要讓資訊獲取更容易,或是Uber要提升運輸的供需匹配,它們都需要企業的運營,也要和政府相互配合。但是這群放任主義者,則認為企業或是政府都不應該介入具有主權的個人在自由市場的交易行為。目前控制貨幣供應的中央銀行是政府所掌控,Visa卡這類支付網絡則是由銀行業控制,因此他們需要一個透過科技來避免損害個人自由的貨幣和金融模式。
所以,比特幣的設計不同於其他像是PayPal或是Apple Pay這類藉由數位科技推動的支付系統——這些線上銀行提供的不過是比較便利的電腦介面可以連結銀行帳戶和支付卡。比特幣則是完全要脫離傳統的金融交易體系和運作這套體系的機構。
***
隨著物聯網科技發展,脫離傳統金融體系掌控越來越有實現的可能。
大西洋期刊的專欄作家Ian Bogost在最近的文章裡提到了一個計費停車格的例子。一般而言,路邊停車格旁邊多半有個投幣的計時收費器,或由人工逐一開單計費。但如今傳統的收費計時器正在逐漸消失,駕駛們現在多半到統一收費的電子收費機、或是透過app繳費。
不過,難道我們不能讓車子自己付錢?
我們的汽車和手機都可以透過GPS掌握自己的位置,一個 app或許就可以車子一到停車格就自動付費。我們的車子,本身就可以是一部智能電腦,它可以和由另一部電腦管理的停車場訂定租用時間的協定,當車子進入停車場、佔據一個停車位之後就「簽訂」合約。汽車的電腦移轉小額比特幣進入停車場電腦的錢包裡。
整個付費的過程都是電腦與電腦之間的交易,我們再也不用擔心是否記得繳費,也不會有政府或銀行這類的「中間人」來催繳帳單。唯一可能繳費失敗的情況是我的車子比特幣用完了,這時停車場也有簡單的處理方法:我的車子發動是由電腦控制,所以停車場的電腦可以讓我的車子無法發動。
***
但是,如果只有個人保留這些金融紀錄,偽造詐騙的情況就有可能出現。比特幣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數學運算,也就是它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比特幣的區塊鏈是所有人共享的、所有曾進行過的交易(區塊)的數位紀錄,它因此也被稱為「分散式帳本」(distributed ledger)。如此一來,每一筆交易都是透過數學驗證它的有效性。驗證的工作由比特幣使用者的共同體來進行。由於驗證交易的解碼工作費時費工,需要耗用大量電力的電腦網絡,因此比特幣以獎勵機制來鼓勵這個運算會計的工作——稱之為「挖礦」(mining)。
這個共用的、可信的公共賬目,每個人都可以檢視它,但卻不受單一用戶的控制。它保證避免重復支付,並且不斷追蹤交易。這讓沒有中央銀行的貨幣成為可能。因此每一筆交易都是透過數學驗證它的有效性。驗證的工作由比特幣使用者的共同體來進行。
簡言之,比特幣建立了一套交易的信任機制,讓彼此沒有特別信任關係的人不需要依賴企業或政府這類的中間人,無須考慮轉帳過程的匯率、手續費、帳戶被封鎖等問題,開啟金融服務的新時代。
***
不過,如今的發展也可能正好相反,反倒更進一步鞏固了企業和政府的中央集權。
一方面,比特幣的成功也限制了它更廣泛的應用。純粹從技術上來說,每個比特幣的交易都會把更多加密的數據加到區塊鏈,這需要更多的電腦運算能力來驗證。更多運算力代表機器運轉和冷卻需要耗用更多電力,需要更多的資金和基礎設施,如今「挖礦」的工作對一般電腦玩家根本不敷成本。這種成本的持續增加導致了資金和人力的集中。目前比特幣最主要的從事「挖礦」兩個中國的數據中心,就佔了新產生比特幣的過半數,這讓他們有機會累積計算能力和控制區塊鏈,而這正是當初「去中心化」的比特幣想要極力避免的情況。
另一個問題是,比特幣往往被一般人當成金融工具而不是貨幣。市場資本主義幾乎可以把任何東西變成可交易的證券或期貨商品。投資人趨之若鶩瘋狂追逐這股最新的科技黃金潮,其中多數人看重的是比特幣的金融價值而未必在意它在技術上是如何運作。以今年四月的新聞為例,一家科技開發公司Gnosis,在短短12分鐘之內,就賣出了價值1250萬美元的自創「GNO」虛擬貨幣。不過在同一天,也有一家在印度孟買郊區名為OneCoin的公司,自我宣傳是「下一個比特幣」公司,因為涉及違法吸金的「龐氏騙局」則遭到金融警察搜索,18名公司代表被逮捕,起出超過兩百萬美元的投資基金。 熱潮之下,「虛擬」+「貨幣」,成了吸金的萬靈丹。
而這股比特幣的熱潮自然也吸引銀行、政府和企業競相投入。不只金融服務業對數位加密貨幣感興趣。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也曾喊話要美國聯準會操縱區塊鏈的槓桿。而加拿大政府更自己進行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虛擬國幣CAD-Coin實驗。未來由銀行或政府運營的加密貨幣應用範圍可能比現的比特幣還要大,而這些機構正是放任主義的科技極客們當初避之唯恐不及的。
除此之外,這些政府和企業的重新中心化的掌控,也嚴重損害比特幣理想中的匿名性和安全性。由地方或中央銀行來管理加密貨幣的平台,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取得每一筆交易的紀錄,這有如中國嘗試提出的「社會信用體系」一樣,等於對個人基本資料、活動、及一生的交易明細佈下了天羅地網。
數位加密貨幣是投資的金融工具?還是人類未來的交易信任機器?(東方IC)
這樣的發展似乎有似曾相識的即視感。
由科技怪咖小子們構想出來的谷歌、臉書,當初預設的是科技會讓我們與資訊、我們與人的連結會更自由、更透明,但如今我們也清楚意識到它們對我們的監視和控制。
同樣地,比特幣的創造懷抱的理想是著讓交易的行為去中心化、去中介、以共識建立信任,但如今它卻可能朝更集權、更多干預的方向前進。它爆紅的現象,絕大部分是依附在一些從沒打算把它當成貨幣使用的投資者在金融上的成功,以及一些滿腦子只是為了賺錢而瘋狂「挖礦」的人們。
參考資料:
Cryptocurrency might be a path to authoritarianism(The Atlantic)
The Rise of Cryptocurrency Ponzi Schemes (The Atlantic)
Bitcoin blew past its record and soared to $2,800 in just a few hours — and now it’s plunging (Business Insider)
China invents the digital totalitarian state(The Economist)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