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再造(Upcyling)
有別於傳統舊物循環回收,在分解重組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碳排放;升級再造是近年來的趨勢,設計師直接將廢棄的物料用設計的方法,轉化成有價值的物品。
關於Youth for a Livable Cebu(YLC)
成立於2012年6月,Youth for a Livable Cebu(YLC) 由5位對家鄉充滿熱情的年輕人組成。他們致力於改善宿霧居住環境,希望藉由各自的專業:藝術、教育、科學,和不同在地組織合作,鼓勵宿霧居民培養開放互益的交流,透過公民參與建造更適合居住的社群。
跟索蘭諾約在夜市,才剛踏出捷運站,他馬上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用高八度的語調大喊Hola!這是專屬他的菲律賓式的熱情招呼。不顧台北盆地八月初的炎熱,他一身白長袖襯衫長褲赴約,看見汗水將他與衣服緊緊相黏。好奇為什麼不穿得輕便點?他一派輕鬆地說:「我衣櫃裡只有七件襯衫和七件白長褲。」
當年孩子們泡在垃圾水的景象揮散不去,他重新省思自己的生活,一切從簡,先要整肅滿衣櫃的花衣服,一個人開車排碳量太高,他後來也索性把車子賣了。衣櫃變單調後,省事也省時,每天可以少30分鐘想穿搭,索蘭諾說省那點時間是因為自己擅長時間管理,在生涯規畫上,他也確實從未鬆懈過。奉父親之命,大學進了商學院,畢業後在傢俱公司當了6年上班族,真正成為藝術家也不過是這2年內的事,少了穩定薪水,他不安的說:「其實這麼說起來,我已經失業兩年了。」他嚴格規律自活,晚上九點睡覺,六點起床,更積極接設計案、靠微薄的展覽的製作費和補助,才能換取支持夢想的麵包。
看索蘭諾現在過著幾乎無物慾的生活,很難想像他其實出生在很富裕的家庭。童年住在有圍牆的庭院大房子,住家對面就是貧民窟,母親常常牽著索蘭諾和姊姊到對面社區幫助窮人,「但是我媽媽也非常清楚,幫助別人時要有紀律,互動間要保有原則,給予的不是錢,而是讓他們可以自立的能力。」可能太久沒講起母親,他不再急於回答問題,像是進到某段溫暖的記憶裡。母親在他12歲那年癌症過世,但她嚴厲而寬愛的形象深深地影響索蘭諾,總把眼光放在需要的人身上。
YLC成立5年以來,索蘭諾到各地社區開課,教婦女如何用跟工廠要來貼紙背膠,編織成牢固提袋,為當地創造工作機會。除了把垃圾變實用,他更擅長把它們做成藝術品,像是把連鎖超商的藍色塑膠袋,加熱熔成蕾絲洋裝,去年他獲得聯合國環境署永續設計獎,得獎作品在東京、紐約等國際城市展出。藝術家總追求美的事物,但他為什麼會選擇不完美的垃圾當媒材?
「我不認為垃圾侷限了我,它反而給我挑戰與嘗試的機會,讓我發掘每個材料的潛力。垃圾因為那點不完美更吸引人,因為那才是真實的。」垃圾才講到一半,他又講回了人,「而我也相信每個人都是非常複雜的個體,不可能總是完美的,這些並存的優點跟缺點,反而是人類非常巧妙的搭配。」倡議環保的人,常常不免流於對他人道德批判,索蘭諾卻正是在垃圾中看到人性複雜而有缺的那面,才能熱情不滅地邀請身邊的人,跟他一起改造垃圾,做個讓家鄉再次變美麗的夢。
藝術家法蘭西斯.索蘭諾(Francis Sollano)小檔案
1987年出生,菲律賓大學宿霧分校畢業,主修金融、行銷和經濟學。畢業後到菲律賓名設計師Kenneth Cobonpue的傢俱公司,擔任品牌行銷策略6年。兩年前他決定自立,專心從事藝術創作。他改造垃圾做成的時裝作品,至今已到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國際城市展出,去年他被選為世界經濟論壇傑出青年,並獲得聯合國環境署永續設計獎,得獎作品目前在聯合國展出。
以下是我們的訪談文字記錄:
鏡傳媒(以下稱「鏡」):請問你與幾個朋友共同創辦的非營利組織YLC如何運作?當初為什麼會想成立這個組織?
索蘭諾(以下稱「索」): 我清楚記得2007年,東亞峰會在宿霧舉辦之後,宿霧被認定是個可以集結眾亞洲領導人、安全的投資標的,因而引來許多外商來投資,大量外來人口移入城市,但是道路、大眾交通工具等公共建設,卻沒有隨之改善,宿霧的交通狀況變得非常糟。以前我開車30分鐘,就能到一個美麗的白沙灘,但現在因為塞車,需要花2個小時以上,我們再也無法有效率地去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這也會讓人脾氣暴躁,不想住在那種環境裡。這也造成經濟上的負面影響,人們以為只是塞車2小時沒什麼,事實上卻是錯失2小時的潛在銷售。
5年來,我們做很多跟環境、給婦女工作機會有關的計畫。我們5個發起人雖然都沒從中獲得薪水,但跟學校和政府高層都有很好的關係,也跟比我們大的組織合作,其他組織會提供材料、餐點,或是把自己的員工送來當志工。這是一個盡量減少金錢循環的互助經濟體,每個社群都用自己能提供的資源來協作。YLC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我們要如何運用創意,一同解決在城市裡的問題?
鏡:你9月剛結束的展覽「深白色的詩歌」,是用臺灣工廠庫存的毛根塑料、回收窗簾布和在板橋撿的寶特瓶,做成多采多姿的珊瑚礁。請問這系列的作品是受到什麼啟發?你怎麼透過藝術,向眾人傳達你重視的環境議題?
索:我有一個非常美麗的童年,父母常帶我跟姐姐去海灘。我們喜歡在海裡浮潛,看到很漂亮、多采多姿的珊瑚。颱風來的時候,我們還會很興奮地衝去看瘋狗浪,一點也不覺得大自然是遙遠而危險的。但是現在回到海邊,只會看到令人難過的珊瑚白化景象,代表它們開始進入死亡階段了。我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然環境,因為大自然是一種沒再被任何文化標籤過的、純粹的美。無論是蕨類的葉狀,或是鸚鵡螺的螺旋,都能看到神奇的1:1.67黃金比例。
我倡議的是環境,透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將這兩個領域匯聚,兩方也能平行成長。我知道很多環保人士抗議時會大聲呼喊:環境意識!節能減碳!但是我們也得承認,新世代的年輕人是視覺動物,他們對好看的圖像是比較有共鳴的。我並不想責怪人們,跟他們說:都是因為你,地球才會變這樣,我想用多采多姿的珊瑚樣式、顏色,讓人們理解這些作品背後傳遞的訊息,是與他們息息相關的。
鏡:請與我們分享你的撿垃圾經驗,是否有發生過一些令你印象深刻的趣事?
索:我在宿霧的房間裡有六張床,其中四張都是裝垃圾,每次只要有展覽時,我就會盯著我的垃圾山,為下一件作品構思靈感。有次深夜,我在路邊遇見一個紅色大垃圾袋,可是我已經把車賣了,只好打給朋友求救:「Boni,可以麻煩你過來一下嗎?我有個『包裹』想要請你開車來載。」當她後來發現包裹就是一大袋垃圾時,立刻就後悔了,邊把垃圾搬上車邊瞪著我說:「這包垃圾可能有人吐過口水、可能有人對它尿尿,真不敢相信你要把垃圾放上我的車!」打開那包垃圾看,原來是人們過完聖誕節就不要的裝飾,我覺得很可惜,所以把它們變成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我會碰的垃圾,都是能用最少力氣取得的,盡量不會用到機器或大量電力處理的垃圾,所以當我看到電子廢棄物、保麗龍或會腐壞的有機垃圾時,我的感觸都會很深,多希望能夠拯救他們。
鏡: 你曾當過名設計師Kenneth Cobonpue傢俱公司的品牌行銷策略主管,辭職後少了穩定薪水,踏上藝術家之路的過程中不曾迷惘嗎?沒讀過時裝設計學校的你,是如何學會這些打板和裁縫的技法?
索: 我一辭掉工作之後,有3-6個月完全陷入驚慌失措,但我一直要自己冷靜點,因為繼續沉溺下去的話,你不知道將把自己捲進什麼。我當時的目標,是六個月內能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再依賴信用卡...那段期間我除了需要累積自己作品,也得實際一點,接下很多顧問工作、設計案,才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我也套用在傢俱公司時學的品牌策略,讓自己的作品被看見,別人才會想來跟我合作。現在回想起來,我們花在焦慮的力氣,會帶給你兩倍的麻煩,你會先一直擔心,再另外一段時間解決這種憂慮。所以只要放下焦慮,直接開始解決,這樣就只需要經歷一次麻煩。找出解決辦法,而不是停留在問題裡面,把所有能量投注在你想做的事上面。
我大學讀的是我一點也不感興趣的商學院,成績總是班上倒數五名,但是其中一個教藝術的老師Tiffany Tan曾告訴過我,在學校學習的終極目標並不是成績,而是要看到學習的價值,無論可不可以從中獲得名次或金錢,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學習新事物。所以老實說,我也是這趟來台北,才跟社區媽媽學會使用裁縫機的。我在學校學過帕雷托法則:投入20%的努力,應該要創造出80%的成果,不會做的事情像是車布、測量,我就會去找不同群體來跟我合作。如果你想自己當大師,樣樣精通的話,可能初期就先把所有事情搞砸了。
鏡: 你覺得升級再造真的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嗎?你對垃圾時尚(Trasion)的願景是什麼?
索: 我的目標一直都是,無論我現在做什麼事,都得是大於我自己的,現在看來我做的可能只是藝術,但這個藝術其中蘊含了很多人的心力。我最大的恐懼,就是成為那種:覺得解決問題只有唯一辦法的人,因為我們都該持開放態度,如果別人有比更好的解決方式,那這樣對大家都好,問題就可以被解決了。我擅長設計與領導,所以跟工廠要來貼紙的膠紙,把商品原型設計出來後,教導宿霧社區的婦女們做成包包,讓他們自製這些時尚配件賣出去。工廠本來該把廢紙丟進垃圾掩埋場的,現在卻把它當作一種資源給我們,這就可能成為循環經濟的其中一種模組。
我希望我可以把Trasion變成一個全球的趨勢,而不只是藝術家在做的事,希望Trasion能成為時尚產業的一環,重新思考材質,這樣我們為了時尚所消耗的資源,就可以永續發展。希望這個世界能夠明白,我們得一起合作,才能讓資源能夠永續,從一個產業循環到另外一個產業,直到最後一滴資源的能量被用盡,這就是我所想看到的未來。有一個研究指出:如果每個人都用像新加坡那種的方式生活,我們會需要四個地球才能滿足所需資源。所以我們得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這個願景就是希望能夠形成一個循環經濟,或者說一個合作經濟體,人們能夠互相幫助,共享各產業中的資源。
法蘭西斯.索蘭諾最新展覽「媽媽的後院 Mama's Backyard」
接下來他將展出8月時,與竹圍國小志工媽媽團和東部藝術家多場工作坊的成果,與美麗台灣關懷協會合作,他們將廢棄旗幟製作成家飾和藝術創作。
「媽媽的後院 Mama's Backyard」
- 地點:再生藝術工坊(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 日期:10/11-11/19
-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10:00-17:00 (週一休館)|免費參觀
- 藝術家講座時間:10/15(日) 17: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