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6 06:20 臺北時間

【未來城市(上)】MIT首席科學家呼籲:恢復過往自給自足型社區

mm-logo
國際
MIT媒體實驗室的城市科學計畫(City Science Initiative),首要使命便是設計出更符合人類需求的未來城市。(翻攝MIT)
MIT媒體實驗室的城市科學計畫(City Science Initiative),首要使命便是設計出更符合人類需求的未來城市。(翻攝MIT)
據估計,目前全球有半數以上人口居住在都市,擁擠的人口和隨處可見的自用車,讓城市窒息。
2017年11月底,台北的空總創新基地舉辦了一場黑客松, 主題是「城市多元運輸」 ,負責舉辦的城市科學實驗室(City Science Lab @Taipei Tech),是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北科大合作、在亞洲成立的第一個姊妹實驗室,希望在46小時緊湊、充滿創新的環境中,激盪出對城市交通的新創思構想。
專程來台的MIT「城市科學計畫」主持人肯特‧拉森(Kent Larson)正是一個再造城市的實踐者,想像人類未來城市的樣貌。
都市,創造出財富,也有如一塊大磁石,吸引著無數人口朝這裡移動。據估計,目前全球超過半數人口住在都市,而且這數字還不斷攀升。
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壅塞的交通、稀少的公園綠地...都市風景只能是我們所熟悉的這種樣貌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麻省理工學院(MIT)旗下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有個「城市科學計畫」(City Science Initiative),首要使命便是設計出更符合人類需求的未來城市。
MIT媒體實驗室主持人肯特.拉森(Kent Larson)原本是執業的建築師,他說來到MIT之後,目前的工作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建築師出身的計畫主持人肯特‧拉森(Kent Larson)在空總創新基地告訴我們,「看到讓我看不慣的事情,我會非常沒有耐心,也會想去設法改善。像是一些新城市的設計就讓我很不解,或者其他一些很小的細節,例如不夠安全的腳踏車專用道,這類大大小小的問題。 」

數據驅動

「城市科學計畫」的出發點,是透過數據驅動、實證本位的程序(data-driven evidence-based process),思考研究「怎樣讓城市變得更好,改善大家的生活經驗,減少通勤時間,並消除交通阻塞,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
顧名思義,「數據驅動、實證本位」是透過數據來了解一個特定城市的狀況。「大家都在哪裡聚集?在哪兒交換意見?透過什麼方式移動?在哪裡生活和工作...如何使用能源?然後我們把這些數據視覺化,藉以了解人們如何流動。 」
至於如何視覺化?城市科學團隊用的,是樂高積木。
在媒體實驗室,拉森的小組成員用樂高積木把蒐集來的大數據視覺化。(翻攝MIT)
「我們建立一個平台,稱為『城市視像』(CityScope),這可以協助我們視覺化目前的狀況,我們喜歡使用這個實體模型,用樂高積木堆出,很容易改變,大家很喜歡。我們也利用這些模型進行不同的模擬,比如預測人們如何移動,住宅區與工作地點位於何處,也能看到能源的流動,這是第一步,了解情況。我們也用這個模型模擬我們推出的解決方案。 」
模擬解決方案,是為了預測會造成何種衝擊, 可以更好地做成決策。

自用車問題大

城市科學團隊已受委託,協助大陸一些新市鎮進行城市規劃,包括上海同濟大學附近的區域。
眾所周知,自用車是全球各地城市一大問題來源,不但造成交通壅塞,空車整天停放在停車場裡,也形成空間的重大浪費。城市科學團隊一個設計重點,便是找出自用汽車之外的替代方案,關鍵字是共享。
無人電動腳踏車PEV是Persuasive Electric Vehile的縮寫, 就是要說服別人改變現有的交通方式,選擇比較環保的移動工具。
「我們開發出無人電動自行車PEV,我們可以模擬,你從一個高度依賴自用車的區域移動到另一個大幅度使用共享輕量自駕車輛的區域時,會是何種情況。如果高度依賴自用車,很快就會見到交通壅塞,這個區域會變得很窒礙難行;接著我們再模擬,如果切換到這些更有效率的交通系統時,會是何種情況,就會發現阻塞消失了。 」
所謂PEV,是Persuasive Electric Vehile的縮寫, 就是要說服別人改變現有的交通方式,選擇比較環保的移動工具。
城市科學打造的PEV,概念類似YouBike,不過,不需要固定的租借站或停車柱。使用者透過app叫車後,PEV可以自己行進到指定地點。
PEV結合YouBike與Uber的特性,但它是電動的智慧車,可提供不方便騎乘的人自動駕駛功能。拉森指出,PEV被歸類為腳踏車,只能行走在自行車專用道,它有Obike的便利,但不會造成違停問題。
研發PEV的靈魂人物,是來自台灣的博士候選人林家樑。(翻攝MIT)
PEV其實有著台灣血統,研發主要靈魂人物--MIT媒體實驗室博士候選人林家樑便來自台灣。來過台灣好幾次的拉森也認為,PEV非常適合在這裡推動。「 台灣有很多摩托車和腳踏車,因此文化上台灣很適合採用這些輕量的自動個人化電動車。 」
團隊設計PEV(無人電動自行車)的一個著眼點,是預測未來城市將重現以往小型都會聚落的模式,工作、購物或休閒,全在離家20分鐘左右的距離。
「 城市科學計畫 」(City Science Initiative)主持人拉森說,「在汽車和摩托車佔據路面和城市之前,世上所有城市都是由一系列自給自足的社區構成,需要買雜貨、麵包,或者肉品,還是學校等設施,全在附近社區內,我認為我們應該回復到這個模式。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