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深秋的黎明》 寫給流離的安魂曲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中學教師帶著家人從中非逃離戰亂來到法國尋求庇護,儘管他努力謀職餬口,庇護卻遭駁回,人生面臨重大抉擇。(網路圖片)
中學教師帶著家人從中非逃離戰亂來到法國尋求庇護,儘管他努力謀職餬口,庇護卻遭駁回,人生面臨重大抉擇。(網路圖片)
《深秋的黎明》是查德導演麥哈梅沙雷赫魯的最新作品。他2010年的電影《吶喊之男》從一個游泳冠軍崩毀父子關係而指向內戰之禍,曾拿下坎城影展評審團獎。這部以法國為背景的新片,主角也深受戰爭之苦,一路從中非逃到歐洲,妻子在途中被民兵所殺,他到法國也只能在市場當搬運工,勉強維持和兩個孩子的生活。
深秋的黎明《A Season in France》。
法國影后桑德琳波奈兒飾演男主角在法國愛上的女人,其實也是個波蘭移民。但愛情並非解藥,男主角仍會在惡夢及夢遊時看見妻子的幻影,表示他放不下的罪惡感。而等候良久的庇護申請最終被駁回,幾乎擊垮了僅有的希望。
但麥哈梅沙雷赫魯並沒把《深秋的黎明》拍成慷慨激昂的控訴;面對這個尖銳的題材,他反而採取一個溫和冷靜的態度,讓觀眾看到這些角色最苦的不是經濟生活,而是身分與尊嚴的喪失。
他們在家鄉是知識分子,從事教職,到了法國即使餐餐蛋捲果腹,也不忘鼓勵小孩多看書。當最後一線希望破滅,我們看到兩種迥然不同的回應方式:男主角在女友生日會上把剛收到的通知收起來,選擇與她共舞;他的弟兄則去到那個決定去留的官衙,採取極端的行動,這也是全片最令人震驚的時刻。
他們應該都沒想到:逃得出家園的戰禍,異鄉依然是個煉獄。人飢己飢是理想,但真相是更多時候人人為己。麥哈梅沙雷赫魯不輕易怪罪任何人,反而凸顯了世道之難。影片最後,導演透過桑德琳波奈兒的眼睛,帶我們看到一片被清空的難民地,所有顛沛流離的靈魂,都被隱藏了。是國家機器?是媒體?還是我們的作為,讓它理所當然?沉靜地交由觀眾判斷。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