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陳偉殷回球員休息區怒砸水瓶的畫面,網友下面這張圖,不知反映了多少台灣棒球迷的心聲:
昨天已經是陳偉殷連續第7場先發沒能拿下勝投了。有網友說,勝場數不能用來衡量陳偉殷的價值與貢獻度,這我同意。因為勝場數摻雜太多與投手本身無關的變數,確實不是衡量投球表現的適切指標,但我們都必須承認,時至今日,這個有問題的傳統數據,仍然是棒球界的普世價值。
在進階數據日漸普及的今天,傳統數據如勝場、防禦率、奪三振、打擊率、全壘打、打點,縱使不夠精確,但它們仍然是棒球界的共通語言。所以反過來說,總教練Mattingly昨天換投當下,有可能完全沒想過「投滿5局具勝投資格」這件事嗎?先發投手若多次投不滿5局就被換下場,他能不在意嗎?在這些前提之下,投手本身乃至於球迷有不滿情緒,似乎也是難以避免的。
但我相信陳偉殷更在意的是自己先發的責任。棒球規則明訂,勝投的條件是「先發投手至少投完5局後退出,此時該隊仍在領先狀態,中途並未平手或落後且至結束為止亦仍在領先狀態等條件俱全時始得給予勝利投手之記錄」,當然,不管「投滿5局」或是「比數維持領先到終場」,這些規則都有其不盡公平合理之處。但必須說,這項規則依舊隱含棒球界對先發投手責任局數的傳統思維,它意味著你不能只先發一兩局、看到己隊比數大幅領先就退場爽等勝投進帳,因為傳統上先發投手還是被賦予該有的責任投球局數。
同樣的道理,quality start被翻譯作「優質先發」,標準為「先發投手至少投6局,退場時單場自責分在3分以內」。仔細想想,投6局失3分,換算每9局防禦率是4.50,這樣真的稱得上「quality」或「優質」嗎?其實它強調的還是先發投手責任的觀念,因為在投滿6局、失分有限的情況下,先發投手提供球隊一定程度的贏球機會。
勝場數或許不會增加陳偉殷的交易價值,但傷癒復出的他,必須證明自己有能力多次且持續先發都能投滿5局、投超過100球、甚至更多,我相信這才是陳偉殷被換下場時真正懊惱的地方。這麼多年來我們所認識的陳偉殷,一直是團隊至上的好選手、好隊友,他有自信化解當時的失分危機,想為球隊貢獻更多,更想證明自己的實力,但很顯然,教練團想法不同,在換投時確實也給外界不好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