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近年陸續將天橋拆除,近日預計將被拆除的和平新生天橋卻掀起了附近居民的反彈,該天橋建成逾40年,因已達使用年限將被拆除,但當地民眾認為該天橋已經是當地景觀的重要一部分,也是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若只是因為結構需要改進,以現代技術來說不是問題。
今是北市府表定拆除的第一天,上午護橋團體來到天橋開記者會,施工承作廠商正準備拉起封鎖線、進行拆除的前置作業,一度有民眾直接將封鎖線搶走,阻礙廠商作業。
「守護和平新生天橋」發起人林玟君透過新聞稿表示,反對拆除的連署已經超過1,500人。此次和平新生天橋的拆除計畫,僅有拆除10天前才貼在橋墩上的幾張A4通知單,除此之外完全沒有其他相關的通知。經過社區民眾的強力要求,才在拆除前3天晚上(1日)舉辦了第一場的說明會。與會民眾期待台北市新建工程處能夠充分說明拆除天橋的必要性、提供天橋結構評估報告,然新工處在說明會中僅就施工過程作說明,針對民眾最好奇的「為什麼天橋要拆?」卻沒有帶來任何資料或評估,只表示為了人本交通的政策及結構安全,所以天橋達40年使用年限就必須拆除。
但林玟君拿出新工處上個月所做的天橋評估報告,顯示北市有13座使用年份超過40年的天橋,最老的已使用55年,直至今日都藉由定期維護而屹立不搖,為什麼和平新生天橋卻有非拆不可的原因?新工處自相矛盾的地方是,包括和平新生天橋在內的許多座天橋,報告中都因「地方需求」或其他原因而明文建議保留,為何這個月的拆除計畫卻矛盾地違背了上個月的保留建議?再者,今年5月由檢測公司所做的報告中,僅顯示此天橋飾板有鏽蝕穿孔,沒有顯示有結構安全問題,建議一年內「維修」,但市府卻做出了拆除的決定。
「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理事游立維也說,天橋的存在與市府欲推動的行穿線退縮、行人庇護島,以及行人專用時相等政策並不互斥。行人可以自行選擇由行穿線或天橋跨越馬路,兩者共存可以同時並存以帶給行人更多元、更安全的選項。而市府提到因橋墩引起視線死角的問題,也可以透過街角拓寬以拓展視野空間。若在天橋上增設無障礙電梯,更是給了行動不方便的族群跨越馬路更安全的選項,他們認為市府應拿出科學證據,說服大眾拆橋確實可以增進行人福祉,而非在缺乏討論的情況下讓一座重要的設施化為瓦礫。
對此,蔣萬安今在聯訪時回應表示,市府會請交通局、新工處等單位持續溝通,針對安全問題做整體考量。交通局長謝銘鴻則以情況類似的信義基隆路口作類比,指出該路口天橋拆除後,交通事故明顯減少,原因在於天橋墩柱的落墩位置會影響右轉車的行車視線,交通局因此考量認為,拆除新生和平路口天橋有助行車安全;同時他也提到,台北市已經是高齡社會,老人越來越多,更需要行穿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