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08:00 臺北時間

鏡觀/註定無法團結台灣的團結台灣十講

mm-logo
時事
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台灣十講已成他個人的政治危機,最大的問題出在他的人設與發言位置。(鏡報董孟航)
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台灣十講已成他個人的政治危機,最大的問題出在他的人設與發言位置。(鏡報董孟航)
賴清德總統擁有絕佳的口才,演講對他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不過,他的「團結台灣十講」只講到第三講,就有親綠的名嘴公開呼籲他不要再講下去了。
畢竟,「打掉雜質」的確匪夷所思。然後,賴總統連英國是內閣制國家,它沒有總統,更沒有總統主動解散國會的權限,這個基本常識都能弄錯,更是令人瞠目結舌。現在全台灣最希望他多講一點的不是綠的支持者,而是藍營。他們帶著嘲笑的心情在看這位總統的表演。以前賴清德讓討厭他的人恨,現在,他是讓討厭他的人笑。在政治上,笑比恨更糟。說來很殘酷,對藍營的人來說,尤其是知識藍,賴總統根本是他們多年不見的巨型綠色獵物。
賴總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人說他的幕僚太爛,有人說他底蘊不夠,有人則說他過於自信,脫稿演出,釀成災難。這些可能都對,不過,賴總統的團結台灣十講,最大的問題出在他的人設與發言位置。總統是政治場域中最特別的職位,它擁有一個不可化解的內在矛盾:他被部分的人選出,然而卻要代表全體;他來自一個政黨,不過卻必須超越黨派。這就是人們期待總統要有的高度與格局。在太平盛世,這種內在矛盾並不會被凸顯。不過,像大罷免這種特殊時刻,這個矛盾便會被放大檢視。
無庸置疑,賴總統開講就是為了大罷免。不過,他沒辦法直接把這個系列取名為「大罷免十講」,他必須找一個替代名詞來假裝一下。於是,他動用了與總統職權最貼切的「團結」二字。然而,虛偽就這樣產生了。明明是要罷免對手,然後,卻口口聲聲說要團結。總統職位的抽象矛盾疊加一個政治鬥爭的具體矛盾,從他命名與推出的那一刻,再怎麼好的文稿團隊也無法克服這個雙重矛盾。
於是,賴總統唯一的出路就剩下「打掉雜質」、思想統一這個選項。沒有人可以否認他想要團結國家的心志,不過,聽他三講之後,人們逐漸明白,原來他是希望國家團結在他的主張與想法之下。這就是為什麼他會以一個總統的高度,在訴諸團結時,竟然把民進黨的幾個決議文拿出來講。這也是為什麼他直接批判在野黨在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正是這裡,他從賴總統變成賴主席,也正是在這裡,他讓在野黨找到了反對的依據。
團結台灣十講已經變成他個人的政治危機。要成功度過這個危機,唯一的可能就是召喚那些認為「打掉雜質」不算失言的人。這些人認為「雜質」還算客氣,正確的講法應該是「雜碎」或「人渣」。這也許才是賴總統真正要的。團結台灣十講絕對團結不了台灣,不過,能否團結大罷免,不到一個月我們就會知道答案。
更新時間|2025.07.02 08: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