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3 06:25 臺北時間

【脫貧處方簽(下)】貧病相倚 健保制度無法預防問題

mm-logo
文化
研究顯示,貧窮與疾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東方IC)
研究顯示,貧窮與疾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東方IC)
「我們砸下數十億加幣打造一個健保制度,去解決那些原本就能預防的問題,」加拿大聖麥可醫院家醫科醫生Gary Bloch說:「想到這浪費了納稅人多少錢,就令人抓狂。」
在安大略政府的協助之下,Bloch醫生的家醫科門診儼然成了替當地社區把脈問診的「社會醫院」。除了醫護人員之外,聖麥可醫院裡還常駐有兩名由政府出錢聘僱的收入保障專員,提供病患相關諮詢服務,教導低收入民眾如何儲蓄、開銀行帳戶、報稅、申請補助等基本財務技能。
醫院方面也和法律扶助機構合作,長期派駐一名律師和法律助理在家醫科,協助弱勢族群處理法律層面事務。
為了說明「脫貧處方簽」的成效,Bloch醫生以他幾年前收治的一名多倫多市遊民為例。該病患初次走進家醫科時,顯然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醫生,平時棲身在露天帳篷裡,沒有收入也沒有領取任何補助。經過Block醫師檢查,遊民全身上下幾乎都是病,包括有寄生蟲、糖尿病等,童年的心理創傷也讓他罹患憂鬱症等心理疾病。
在Bloch醫生的幫助下,這位遊民被安置到收容所,取得了政府的津貼補助。有了穩定收入,他的生活逐漸上軌道,能夠獨立租房子,按時吃藥,並懂得攝取蔬果等均衡飲食來源。原本離群索居的遊民,在社工的引介之下,也參與了互助團體,開始與人群社會重新建立連結;等到半年後回診時,他的健康已明顯改善,整個人恢復精神,臉上也有了笑容。
早在1800年代,醫界就有從各種角度的研究,證實貧窮和疾病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性;近幾十年,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則是進一步確立惡劣的生活環境可能導致基因表現產生變化。基於這些研究,世衛組織2008年發布的《健康之社會因子》報告便公開呼籲醫療從業人員應改變傳統上只「治病」的心態,同時關注患者的社會處境。
但就如台灣醫療現況,多數醫護人員對於這新增的角色和工作內容,第一時間都很反彈。
「醫護人員原本就工作繁重,我和無數醫生護士都談過這套觀念和做法,他們的反應幾乎都是:『你說得很有道理,但現實上要如何落實到日常的醫療程序呢?』」
為此Bloch醫生特別開發了一套簡單的「診間工具書」,內容僅三頁,教導任何有意願的醫護人員替病患開出「脫貧處方簽」。而這三頁內容其實說穿了就是:詢問對方的收入、留意患者的收入和疾病之間關聯,然後尋求相應的社會協助。如今這本小冊子不只獲得加拿大多家大型醫院採用,甚至連日本等其他國家的醫療院所,也紛紛引為參考來源。
「我看到有越來越多人抱著社會意識踏入這一行,醫界也開始對這方面採取行動,但事實上我已在這塊領域親身實踐了好幾年,有點像是要扭轉一艘巨型郵輪的行進方向──或許要花很多時間,但至少改變已經在發生。」
資料來源: Vox, Local Love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