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 05:28 臺北時間

【挖掘二戰未知故事番外篇】二戰歷史跨越語言隔閡 法國觀眾感動拭淚

mm-logo
娛樂
吳翰林(左起)、黃冠智、朱宥丞在《聽海湧》中詮釋新海三兄弟在戰爭時的動人情誼。(公視提供)
吳翰林(左起)、黃冠智、朱宥丞在《聽海湧》中詮釋新海三兄弟在戰爭時的動人情誼。(公視提供)
以台灣人視角拍攝的二戰題材影集《聽海湧》,今年榮獲法國里爾 SERIES MANIA 劇集展入圍肯定,並於3月在當地進行首映。導演孫介珩分享在現場觀察觀眾反應時的焦慮,直到身旁老婆婆對他說了聲謝謝,才化解他緊張情緒。
孫介珩回憶:「影片放映前大家都很緊張,因為連台灣人都沒看過。」當天觀眾滿場、反應熱烈,他還悄悄觀察身旁的老太太:「她在動人的情節出現時有輕輕拭淚。」看完後,老太太還轉頭說了聲謝謝:「她說完全不知道原來在地球另外一端,同樣的時間、發生了這些事情,好像為她內心補上了一塊拼圖。」
接下來的兩場放映和頒獎典禮,團隊都持續受到影展方及影評人稱讚,得到很大鼓舞:「可能二戰對歐洲人是共同的語言,或者說人的暴力、善良、不捨能跨語言。本來我們擔心有語言隔閡,怕觀眾無法理解,現場看來完全不用擔心。」
20240815insight019
公視總經理徐秋華(後排左五)、節目部經理於蓓華(後排右三)與《聽海湧》團隊一同出席法國里爾SERIES MANIA劇集展。(公視提供)
《聽海湧》雖是以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背景,援用台籍青年被徵召送往北婆羅洲擔任戰俘監視員的歷史,卻是以虛構的法庭攻防和追凶過程貫穿全劇。編劇蔡雨氛坦言:「在編劇過程中的確曾思考如何更國際化,我也以美劇的可看性為目標,嘗試除了呈現歷史,藉由聳動懸疑的偵察過程牽引觀眾,添加更多人性面的探討,讓觀眾理解歷史事件也能享受娛樂。」
劇中有戰爭的殘酷,也有人性的良善。孫介珩認為:「沒有人生來就是邪惡的,即使是殘暴的人也有動機和理由。當每個演員都以這樣的立場出發理解角色,就能呈現戲劇張力和衝突,也讓觀眾更理解台灣人身在其中處境是多麼為難。」
對於《聽海湧》首次代表台灣入圍法國里爾 SERIES MANIA 劇集展,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認為:「少有亞洲導演講二戰故事是吸引關注的原因之一。」明年二戰將屆滿80年,《聽海湧》用當代觀點看待戰爭、呼應時事,也扣合歐洲人最有感的烏克蘭戰爭,「然而劇集要為台灣觀眾帶來什麼?如何面對危險處境?值得這個世代思考。」
《聽海湧》將於8月31日播出第5集完結篇,緊接著播出紀錄片,包含團隊重回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拍攝內容,跟著響導探訪死亡行軍路線,深入雨林、穿越河流感受當年戰俘的艱困。
更新時間|2024.08.25 05: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