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當大時代變成小品文 《四十年》會員專區娛樂主播智偉作者│黃以曦發布時間 2016.10.11 01:42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1 臺北時間韓國影評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四十年》是「民歌四十」的紀錄電影,作為台灣無論在流行音樂或文化史上重要階段的紀錄,我對《四十年》是有期望的,但電影比較是小品文,沒有預期的足以收束一個時代的氣勢。《四十年》電影海報。70年代伊始的民歌時代,楊弦、胡德夫、吳楚楚、楊祖珺、李建復、侯德健、李宗盛、邰肇玫……等戰後新世代年輕人的創作及帶起的熱潮,整件事的重要,在於那並非特定年代的青春心事,而是關於這個小島生命史各方力量輻臻點上的複雜。當每十年舉辦的回顧演唱會必然由歌曲去達到某種懷舊、紀念的感染力,紀錄片或可由更宏觀的視野,假民歌之名,行時代書寫之實,尤其是一路以來政治與美學變遷的種種矛盾;但《四十年》對這些張力的處理太溫情了,許多時候,電影更像是「民歌四十」音樂會的延伸花絮。《四十年》由民歌關鍵人物陶曉清擔任監製,這或許多少讓紀錄片得以更貼近地還原某些區塊的細節,以及更不設防的私密點滴,可另一方面,是否也因此影響了電影敘事主軸的界定?該軸線真適合帶出民歌時代的層次嗎?但如果不強加太大的期許,這其實是相當好看、催淚的紀錄片。導演侯季然無論在劇情片、紀錄片甚至是散文書,總是透著傷逝時間的感性,作者同樣讓《四十年》展現了時間的殘酷,風光的民歌手走下舞台,同樣不得不為各種平淡、傷病、黯然所磨損,戲劇化而動人。從吳楚楚(左)等人開啟的民歌時代,經過40年的社會變遷,電影的懷舊、感染力十足,可惜格局不夠宏觀,只能當是小品文。(牽猴子提供) 《四十年》當然不是廉價的K歌電影,而關於「舉重若輕」,儘管未能掌握時代的重,它仍洞察了人的生存之重。 總分:80片長/級別:120分/普遍級上映日期:10月14日導演:侯季然演員:楊弦、陶曉清、李宗盛90分以上:神作!一定要膜拜80~89分:佳作!不看就沒話題了70~79分:普作!錢很多就看看吧60~69分:爛作!避之大吉60分以下:糞作!看完要洗眼睛黃以曦: 影評人,作家,著有《離席:為什麼看電影?》,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肄業,曾獲選柏林影展新力論壇。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