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華航來說,是個不平凡的一年。
10年來首度不主打「空姐月曆」 華航真的不一樣了嗎?

華航日前發表了2017年的最新桌月曆。請注意!這是近10年來,華航首度不主打「空姐月曆」,而是把目光放在辛苦的幕後人員身上。從機師到維護工程師、指揮官,最後才看回到空姐,主題鎖定團隊付出。華航真的不一樣了嗎?
6月,華航發生繼1988年台鐵管理局司機員罷工事件後,台灣史上第二大規模的罷工,上千名空服員聚集街頭,舉牌要求華航給予合理待遇。街頭空服罷工結束後,華航企業工會也積極爭取權益,華航子公司華信航空更要求比照辦理。
10月,華航浩浩蕩蕩的引進新機A350,邀請媒體及貴賓舉辦新機派對,展示機艙內外設計及新機的環保安靜寬敞。華航董事長何煖軒在新機發表會上,從機身動畫佈景緩緩走到台上。何煖軒當時說,要特別感謝為新飛機付出的所有同仁。發表會結束的最後一幕,舞台上更打出「謝謝所有努力付出的幕後英雄們,因為你們的無私付出,讓350翱翔天際」的字樣。
從2007年連續3年請到林志玲拍攝開始,華航月曆曾多次掀起收藏潮。無論月曆背景是2011新園區、2012的橋主題,2013、2014的環保文創,到近兩年的新飛機777或者新制服,美麗空姐都一定是重點代表。
2016年11月6日,華航發表了2017年的桌月曆。這是近10年來,華航首度不主打「空姐月曆」,也不談鮮肉或美女的畫面多賞心悅目,更不像777引進時,大秀機艙內部的華麗舒適,而是首度把目光放在幕後工作人員身上。各家媒體皆以此為切點,介紹起華航本次月曆有多麼「不一樣」。
華航月曆,真的不一樣了嗎?華航是不是真的從罷工事件,開始檢視每一環節員工的價值?
我們從1、2月份的月曆開始看起。首先由機師登場,3、4月以維護工程師檢測身影為主題,5、6月是「為飛機領路的人」,點出飛機飛向天際時的指揮官角色。7、8月部分看回空服人員;9、10月是登機門人員;11、12月則是美麗的地勤人員。
華航對媒體表示,這次的月曆主題是「團隊成就旅程」,因此從機體檢修到機上服務,一般旅客看不到的服務,都在月曆中展現了。華航強調又強調:「每一個工作崗位的同仁,成就了團隊。」

傳說中的「空姐月曆」好像突然失去了女神般的彩色光芒,一切重新回到地面上,不再以美麗為標竿。也是第一次讓人覺得,原來,華航桌月曆也可以如此「親民」啊!

旅客從踏入機場開始,每個機場工作的環節,都成就了旅途中重要的風景。
2015年4月,我採訪了輪椅女孩林欣蓓,她跟我聊到人生第一次的「獨自旅行」。猶記當時電話裡她說,出國當日有點擔心害怕,在機場遇見一名剛從事地勤服務的男孩,「他沒有出國經驗,那天他推著我的輪椅上飛機,我記得他蹲下身來,對我說:『謝謝你讓我有機會,這是我第一次走上飛機。』」
林欣蓓形容,那名男孩的細心對待,讓她感受到旅途開始的期待。「那一刻我很感動,如果不是他,我不會那麼開心的坐上飛機。」
依照林欣蓓的談話線索,我又採訪到該名機場員工梅哲綱,這名年輕的大男孩,還帶有初入社會的稚氣和驕傲,他回憶那一次推輪椅上飛機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上飛機,心裡想著原來飛機長這樣啊!」
梅哲綱說,一直夢想能搭飛機卻沒有機會,藉著工作走入登機門,「突然覺得世界離自己很近,很謝謝這些讓我有機會看看飛機的人。」旅客與航務工作人員的互動,成為旅行中最精緻的記憶。
世界上不是只有林欣蓓和梅哲綱。桃園機場的地勤人員,也曾為服務身體不便旅客,親手擦拭其排泄物;更有機場計程車司機,為交還旅客遺失錢包,苦等街頭3小時。香港旅客曾如此說過:「如果不是在台灣,這些人、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

談起台灣航空業,多數人關注的總是空服員。空服人員的美麗或者俊秀,彷彿主導了航空公司的對外形象。然而,航空業絕非只有空服人員。從機師、修護員到指揮官,甚或塔台人員及空管人員,還有主導旅客起降協助的地勤人員,環節沒有絲毫失誤,才能成就一次次平安的飛行。
無論華航目前對外界的形象到底如何,2017年的桌月曆,雖不至於令華航短時間內從罷工事件裡「翻身」,卻也算是一次不錯的表現。台灣的國籍航空,終於不再只會把空姐當作招牌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