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子口開了這扇門,我踏上了3段截然不同的時空之行。
一生一定要走一次的天險之路 錐麓古道

「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分,在古道大師楊南郡及妻子徐如林書中曾多次提及太魯閣峽谷,可見這條古道的重要性。這條犠牲37條人命開鑿出來的道路,融合了歷史故事、古道探尋,連外國背包客都愛造訪,斷崖處攝人心魂、驚心動魄,被喻為一生一定要走一次的天險之路。









穿越橫跨立霧溪上的錐麓吊橋,我的左側是峽谷,回望門外的觀光客對著峽谷猛按快門,我像是拿到一個特殊的通關令牌,是的,進入錐麓古道必須事先申請。
轉身前行,是一條不算輕鬆的路程,前一公里的路程,幾乎是上坡路段,泥石路、階梯,常讓不常爬山的遊客氣喘吁吁,看到一公里的指標,表示離巴達岡警官駐在所的門柱不遠了,再往前一分鐘,就是巴達岡。
巴達岡,地勢平坦、腹地廣大,兼有樹蔭,是休息的好地方,曾是「巴達岡警官駐在所」,目前只剩下地基等遺跡,我坐在這裡遙想古道大師楊南郡,民國67年,他和妻子徐如林初次造訪時,突遭虎頭峰攻擊,休克達4個小時險些喪命的景象。






接下來的路程還是一路往上,視野漸開,讓人心情開始輕鬆,最期待的是到達長約5公尺的隧道,隧道後方不遠處就是最著名的「錐麓大斷崖」,看到此景象的人莫不發出:「哇,好壯觀!」
主張開闢這條橫跨錐麓大斷崖的是出身日本陸軍的梅澤柾,但這是一條連日本人也不敢開鑿的路,最後在斷崖峭壁上流血流汗挖出這條路的,是台灣的原住民青年。
楊南郡、徐如林在《合歡越嶺道》一書提到,梅澤柾從日本找過來的工人,看到那壁立千仞,連飛鳥也無法駐足的大峭壁,立刻打了退堂鼓,梅澤柾不得已,只能恩威並施找來部落的原住民,強迫他們從事令人膽寒的斷崖打鑿與爆破工作,7個月的開路期間,總共犠牲37條人命。
從台灣光復至民國75年古道探查,期間古道有40年渺無人跡,這一片插天的絕壁,因著大理岩不存水,草木難生,因而保存良好,時至今日已成為一條熱門的登山古道,一切都要感謝楊南郡老師的研究與探勘。







錐麓大斷崖長約500公尺的山壁之路,如今十分安全,靠壁處拉有繩索,部分狹窄路段已架設護欄,往下探為深邃的溪谷,與立霧溪有著500公尺的落差,原本的公路成為細白的線條,山谷傳來轟隆隆的跑車聲,跑車群變成了火柴盒小汽車,參天絕壁,驚心動魄。
從260公尺開始起步,至大斷崖處已至780公尺,高度總共上升500多公尺,對於不常登山的人,可不是一個苦字所能形容,但相信看到這斷崖的壯闊景致,即使隔天鐵腿也值得,更被全球背包客票選為來台必遊的景點,難怪一路上看到不少外國臉孔。
因著颱風侵襲,目前只能通行至古道的3.1公里處就必須原地折返,我坐在拉起封鎖線處的日治時期「斷崖警官駐在所」,看著被失戀原住民殺死的日警「持館代五郎」的墓碑,想著跌落山谷的37條生命,突然有位太魯閣志工前來提醒勿再前行,我看著前方問說不知何時才會開通,不料志工回的是:「去年那裡曾摔死一個人。」
生命的隕落令人遺憾,但不能阻卻我內心前行的想望,回到了燕子口,依依不捨地出了這扇門,心想全程開通之日,我還會再來。
錐麓古道入園須知
- 進入錐麓古道,必須先至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申請入園證(https://npm.cpami.gov.tw/),再至警政署申請入山證。
- 錐麓古道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7點至下午6點,東進東出3.1k往返需於上午10點前進入。
- 有懼高症者,請勿嘗試。
參考資料
- 與子偕行(楊南郡、徐如林著)
- 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楊南郡、徐如林著)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