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索陌生親人 鏡頭下的黯黑家庭記事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段故事,涓滴匯聚成大河歷史。近日推出的幾部紀錄片《河北台北》、《不即不離》、《翡翠之城》等,導演都將鏡頭對準看似親近、實則陌生的親人,拍攝紀錄片提供接近彼此的理由,在尋索雙方關係的同時,紓解親情的糾葛,走過晦暗的家族史,也替失焦於大時代的小人物找到定位。
李念修執導的《河北台北》以老兵父親為主角。(東昊提供)

《河北台北》理解之旅 代父返鄉核對悲慘記憶

導演以老兵父親為主角的紀錄片曾有2001年蕭菊貞《銀簪子》,與2002年湯湘竹《山有多高》,兩位導演均陪伴父親回大陸探親,見證因國共內戰、兩岸對立造成的骨肉分離的憾事,但因有兒女同行、親人團聚,即使沉重仍有溫馨。
不過《河北台北》裡的導演李念修代替父親的返鄉行程反而從懷疑出發,像一場公路電影式的驗證之旅,由女兒查訪老兵父親口中悲慘近乎傳奇的過往,究竟有多少真實性。
軍閥滅門、天津大水、母親自殺、小廟出家、國共太原會戰到韓戰、投奔自由,《河北台北》裡的父親在近代史的災難離亂中「無役不與」,父親奇幻的口述歷史其實是活生生的悲劇。李念修因拍片親自踏查父親的腳蹤,來到荒涼的河北偏鄉,又去到山西太原的戰場遺址,沿路打探並核對父親回憶裡的蛛絲馬跡。
片中父親一登場就鬧肚子疼,在廢棄的眷區房舍蹲馬桶,而私領域的父親床邊更是滿牆的裸女照、還會興起蹬高跟鞋穿女裝。老邁的肉體、不掩飾的慾望,從解決生理需求到求生自保,當李念修由觀景窗看父親,換到導演的角度觀察,那些粗魯不文、自以為是,導致妻女求去,原來大時代顛沛離棄的陰影始終壟罩著父親。她說:「後來就能理解為什麼爸爸變成這樣。」

《不即不離》兩代疏離 拼湊亂世家族破碎記憶

廖克發紀錄片《不即不離》裡,也有兩個與子女疏離的父親:一個是他的父親、一個是爺爺。
來自馬來西亞的他有位因參加共產黨遭擊斃的爺爺,早逝的爺爺是家族不得提起的禁忌,3歲失怙的父親被迫早早獨立謀生,結婚生子後成了兒子廖克發眼裡自私、不顧家的男人,父子甚至長達8、9年不說話。但4年前為拍紀錄片,廖克發不得不訪問父親,彼此才開始互動。
《不即不離》蒐集家族對祖父殘留的記憶,一點一滴拼湊出父親從來不知的父愛,也擴大格局挖掘父祖輩在殖民時代抗日、抗英、爭取獨立加入馬共的歷史。廖克發遍訪流落泰國、香港、中國等地的老馬共成員,當時的憤青垂垂老矣,他們與廖克發的祖父一樣,為理想拋家棄子,倖存於亂世,卻失去了故鄉、沒有了聲音。
《不即不離》裡以一首旋律的兩種變奏貫穿全片,這旋律的嚴肅版是馬來西亞國歌、軟調版卻是源自法語歌曲的印尼情歌。政治與愛情都憑著一股熱血、生死相許,經由廖克發詮釋又成為馬來種族與國家認同糾葛的悲歌。

踏上《翡翠之城》 走過親人的悲傷掏金夢

《翡翠之城》是緬甸北部克欽邦帕坎鎮的別稱,趙德胤紀錄片《翡翠之城》也以此地為主景。克欽邦盛產的玉礦吸引大批渴望翻身致富的窮人投入,趙德胤一家除了他、全都來過這,大哥更待過2、30年,換來掏金夢碎,還因染毒入獄、出獄,10多年音訊全無。透過紀錄片,趙德胤與大哥一起來到這片「夢土」,以第一人稱與鄉音敘述大哥和家族的故事,引出緬甸政治動盪如何牽動底層庶民的生計、甚至生死。
趙德胤因為拍《翡翠之城》與大哥一起前往緬甸玉礦產地克欽邦。(公視提供)
趙德胤原想以《翡翠之城》深入大哥的內心,追問他當年棄家人不顧的真相。但看見玉石工人一面頂著烈日或潛入水底採礦、一面提防軍方查緝盜採、更有礦場坍塌與疾病等生命威脅,沉重壓力只能靠吸鴉片暫時舒緩。加上趙德胤一度染上瘧疾、瀕臨命危,身臨其境後,究竟哥哥會給怎樣的答案,已無需多言。
當拍攝者設身處地進入被攝者的世界,疑問也不再是疑問。生死劫難在片中輕輕帶過,趙德胤清楚三天兩頭的礦災可以輕易震撼觀眾,但真正震撼他的是在拍攝過程中理解了「沒有人定勝天」、「窮人就算翻身、也會被體制吃掉」。《翡翠之城》名為「翡翠」,影片底色卻只剩下「山挖成谷、谷挖成山」後的一片黃灰。

看見傷口 走向和解

為尊者諱、為死者諱是倫理,但在紀錄片裡卻可能是大忌。《河北台北》裡的裸女與變裝、《不即不離》裡玩樂缺席的父親、《翡翠之城》裡的盜採與毒品,都因作者放下包袱,打開天窗,才看見家庭黯黑的傷口,邁出尋求和解的步伐。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