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韓式部隊鍋在台灣火得很,這一鍋源自韓戰過後物資匱乏,首爾民眾利用美軍基地剩餘的香腸、罐裝火腿、午餐肉,加上辣湯煮成火鍋,後來還加入泡菜、洋蔥、青蔥、焗豆、培根、起士片、韓國拉麵等,成為揚名世界的韓國名菜。
台灣軍中名菜復興鍋 完勝阿里郎部隊鍋

近年韓風大起,韓劇迷都知道韓國有個「部隊鍋」,卻很少人知道,台灣軍中也有一個部隊鍋,名為「復興鍋」,以前逢年過節才有得吃,簡直就是台版佛跳牆。

其實,咱們台灣也有一個部隊鍋,這個從軍中部隊流傳出來的「復興鍋」,起源有不同說法,根據日前重新推出「蔣氏父子宴」的明池及棲蘭山莊的說法,民國40年代,某次過年或復興崗政工幹校結業典禮時,蔣中正與蔣經國蒞校主持餐會,當時因國共內戰、奉行「勤儉建國」,兩蔣飲食不愛鋪張,尤其是經國先生的飲食更為隨興。
這卻苦了廚師,菜色要看起來平實、不能太寒酸,又要顧到營養及美味,往往只能從湯頭下功夫,於是想出利用老母雞、干貝、蹄膀等高級食材熬燉數小時,只剩濃郁湯底,起鍋前,再讓這些熬湯的高級食材消失無蹤。
我也聽過另一種說法,是當年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到外島視察,見到軍中伙食只有白菜湯和幾道小菜,為了鼓舞士氣,便幫大家加菜,將土雞、蹄膀跟炸蛋加入白菜湯,就成了現在的復興鍋。
這道軍中名菜復興鍋,歷任總統包括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曾吃過,有一回前國防部長高華柱向小馬哥報告年菜時,說明以前軍中艱苦時期,弟兄們是使用「臉盆」做為復興鍋的炊具,當時小馬哥還形容:「這好像軍隊專用的佛跳牆」,的確,平日部隊只有5菜1湯的「梅花餐」,能吃到雞肉和蹄膀算是非常奢侈。
這回在棲蘭山莊上桌的「蔣氏父子宴」,也將復興鍋做了些許調整,因應現代健康飲食觀念,主廚將全雞改成小土雞,雞蛋也換成了鵪鶉蛋,唯一不變是濃郁又甘醇的湯底。我當場試吃,台版部隊鍋對上韓國部隊鍋,從湯頭到食材,(真的沒有私心)完勝!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