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從奧斯卡入圍片 看夢想與失落的小時代氛圍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拿下第8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拿下第8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奧斯卡這次的入圍名單非常反英雄與反高潮,彷彿美夢剛醒,人們以各種姿態從大環境中的夢甦醒,不再能被熱錢引導,各自甦醒後看到的現實是什麼?美國的英雄夢在這屆重新改寫了樣貌,重新回到了西部那無從得知的嚴峻價值。
比起90年代到前幾年奧斯卡的入圍風向,反映了華爾街的失控貪婪、人權、貧富與悲慘世界的交應、性別的反擊與辯證、人們與太空對照的命題、商業森冷本質、回應歷史且天人交戰等,奧斯卡今年入圍片的風向顯然帶出不同的時代氛圍。對人權的質問仍在,但基本上大致入圍片的方向都走向小百姓的小人生,看似不足為道的失落與掙扎。比起前幾年天高地闊的大時代框架中的奮起與激越撞擊,這次入圍最佳電影的題材,像集體走過了發燒的時代,看主角們如何清冷地走入日日夜夜煎熬又如一瞬的人生。
之前是有其抗爭對象,國家機器、金融遊戲、階級拉扯的劇痛仍是時代的痛腳與故事的主軸,但在如今,人們的英雄主義變得很虛無,因為人生的重擔直直落在電影裡,是個眾人憔悴的年代。
2016年觀眾口味與入圍名單開始明顯轉變(包括台灣看片的口味也開始改變),熱錢主導的亢奮時代過去、超級英雄逐漸麻痺了人們的感官、那些高牆與蛋的熱血抗爭也很難再鼓舞人心,集體氣氛變得小小而萎靡懼怕著,未知感強烈,人們開始被尋求自己人生基礎的小品而打動。
電影《樂來越愛你》劇照。(Catchplay提供)
首先拿最佳影片獎項出包的《樂來越愛你》《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而言,其實之前以呼聲與口碑,最具冠軍相的也是這兩部。《樂來越愛你》講的不只是夢想,更是自我實現的空包彈,夢想的走味與考驗,這中間的愛情只是助攻了夢想的強大,但中年之後人生的問號仍然冷冷在前。而《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格局更大,它跨越了人權、種族、同志等議題,直接反映了在各種標籤與膚色下,直接探照人內在的原色是什麼?不再聚焦形式上的抗爭來做宣洩,更是昇華到那些還沒被世界改變的內在部份。這是黑人題材電影的一大步,不再以群像與歷史來被看待,而是以個人際遇為中心,這突破了任何描寫弱勢的題材,以往只有白人才能這樣個別看待其獨立人生,而不代表其後面的群像。這部電影為黑人(各種弱勢)題材跨進了一大步,如此才真的跨越了歧視。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采昌國際)
其他大熱門片,都是反英雄與反高潮片,《海邊的曼徹斯特》不像其他得獎家庭片有它需要打破的陳規與包袱,美國夢在裡面也不存在了,如何在這時代安靜地活著,即使在各種客觀條件都很差的情況下,所能抱持的希望與可能性是什麼?他只是靠著點這樣的微光走下去。《鋼鐵英雄》沒有任何讓人興奮的英雄片特質,也無任何武器優勢與高強能力,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的狼狽英雄,我們看著他的狼狽與堅持,得到了一點「原來這樣也有可能啊!」的鼓舞。
其他如《赴湯蹈火》《心靈藩籬》,也都是衰神在前的主人翁,人被貧困命運壓得靜悄悄時的內心喧嘩,《漫漫回家路》的尋鄉之路,也沒有過分悲情,連包括被被視為結合哲學、科普與文學等領域《異星入境》,跟前幾部電影一樣都是極需勇氣的自我追尋。
電影《異星入境》劇照。(索尼影業)
除了《關鍵少數》無論敘事手法或意念傳達都很政治正確外,其他入圍片都是小人物尋找在這價值觀重整的年代,如何安身立命的方式。
這畢竟是美國的大獎,有意無意仍能反映著現實。奧斯卡或許是個最通俗的大獎,但第89屆的入圍名單,何嘗不是一個最直接的反應,那可以一堆人拿共同目標取暖的時代過去,每個人在階級無法洗牌的現實中,都得要獨自上路的嚴峻。
美國片最喜歡英雄,而新的英雄價值從這屆已全然改寫。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