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抵達,一看,3棟相連的透天厝,各自掛著「協進製麵廠李玉珍60年老店」、「協進長壽製麵廠李家老店明憲本舖」、「協進製麵廠正李60年老店」。3店家雖招牌不同,卻都標有「協進」字樣,店家介紹也都強調源自第一代李金生,至今仍維持日曬製麵。
不過,不只這3家店如繞口令般的招牌令人好奇,關廟郊區的合進製麵廠,同樣強調手藝傳承自李金生,加上名稱相似,更讓人納悶,這幾間店家的關係究竟為何?
弱視又有夜盲症的李玉珍雖然視力不如常人,但經過幾十年製麵歲月的訓練,他幾乎只要手摸就能完成製作。3連棟旁的工廠裡,63歲的李玉珍正在製麵。他解釋:「協進是阮阿爸李金生創立,本來阮和阮大哥李金定都由阿爸帶著做麵,40多年前阿爸作主幫阮兄弟分家;10幾年前,阮大哥退休又幫他的2個兒子李政霖、李明憲分家;2年前,大哥過世,就成了阮叔姪3人各立門戶。」
再轉往合進,除了廠房比李玉珍的更新、更大,機器也明顯新穎進步,就連曬麵場也架著淺綠色的防鳥網,比李玉珍的傳統無遮蔽曬場更具規模。
比李玉珍年紀長了一輪的合進創辦人楊幸男,雖因年邁做不動粗重活,卻仍穿梭在曬麵場用手感覺麵的乾溼度。楊幸男說:「李玉珍是阮小舅子,當年我才13歲,經由叔叔介紹到李金生的麵廠當學徒,一直做到當兵,後來娶了李家的大女兒李梅月,2人出來打拚開店,製麵也有50多年。」
楊幸男站在製麵機檯前說,使用製麵機必須很小心,他就曾被削去2隻手指頭的皮肉,還是取大腿肉才補妥傷口。時間回溯至一甲子前,李玉珍的父親、楊幸男的丈人李金生和2個朋友到外地學會製「麵乾」(早期關廟麵名稱)技巧,合夥做起生意。不久,3人拆夥,李金生以協進為名,在現今台南客運關廟站附近開店,不只製麵賣麵乾,也賣湯麵、豬血湯,可謂一條龍生產。
曾參與最早期製作的楊幸男回憶道:「那時都是凌晨3、4點就要起床工作,因為民間常限電,揉麵、撕麵全靠手工。天氣熱時,還得幫麵糰搧風,以免壞掉。哪像現在機器化,一天做個一百包都不是問題,當時丈人和我、其他師傅,光是10幾包麵粉,6、7個人就做到快『憨面』。」
後來,楊幸男成了李家的女婿,「因為阮家太窮了,又是他們家的工人,丈人並不希望女兒嫁我,但阮某堅持要跟我,我這人也不想給人看輕,便離職去當電力維修工人。」
沒幾年,李金生的2個兒子李金定、李玉珍加入製麵。李玉珍說:「原本是阮大哥和大嫂跟著阿爸做,阮喜歡讀冊,本來不想做麵,誰知初中一年級時,我的視力越來越模糊,夜間幾乎只剩看得到光亮,看醫生才知道罹患弱視加夜盲症,根本就無法看黑板,只好回家幫忙,和大哥一起吃阿爸的頭路。」
合進第二代楊欽龍10多年前返家接棒,對於推動關廟麵文化相當努力。這時,在外繞了一圈的楊幸男覺得還是做老本行習慣,便買了機檯自立門戶,「當時,我丈人一直阻擋我,怕我搶了2個小舅子的生意,是我一再強調不會賣麵給協進原來的客戶,丈人才勉為其難讓我自己做。」
楊幸男強調:「丈人家主客群在台南縣市和關廟在地,我都是一個人騎腳踏車載著麵到屏東、高雄、苗栗一帶去賣,也另外取了名字『合進』。」他苦笑說:「我剛開始做時,丈人很緊張,經常跑來看,看到我把傳統2條生產線的切麵機改成3條,還唸我『你野心實在很大』。」
合進關廟麵近年開發不少創新口味,地瓜、紅藜、紅豆、羅勒、芒果都入味。雖然女婿主動避開,老人家仍擔心2個兒子互相搶市。1981年,李玉珍娶妻成家,李金生作主讓2兄弟分家,客群也一分為二,靠近製麵廠的5、6個村子分給李玉珍,以外則分給李金定。「分家前幾年,我和大哥輪流使用阿爸的機檯,我用早上8至10點,大哥用10至12點,雖然各有各自的材料、竹篩,但同在一個廠房製麵,曬麵場也在一起。」李玉珍說。
提到曬麵,李玉珍強調:「日頭曬的麵會有麵粉香,口感也比較紮實,但四季氣候不同,日出時間不同,麵粉調配要隨溫、溼度調整,曬程也要調整;夏天可能曬2天就可以包裝,但冬天就要曬到3天左右。」
楊幸男也說:「曬麵人最怕遇到西北雨。」一般人看新聞節目都是想知道發生甚麼事,他永遠在等看氣象,「有時真的被氣象局氣死,預報好天氣卻又下雨;5分鐘內如果沒收完,全村子的人幫忙吃都吃不完,連運去餵魚、餵豬,人家都嫌多,被淋一場,損失至少10多萬元。」
也因曬麵要與日頭賽跑,合用機檯著實不便,後來,李家兄弟倆拆開工作,但共用協進的商標。李玉珍透露:「父親過世後,我們兄弟分得更清楚,曬麵場也陸續分開;10幾年前哥哥又幫他的2個兒子分家,一樣的廠房面積,一樣的門市大小;他的2個女兒雖都出嫁,也各自開設允成和東北製麵。」
李玉珍嘆了口氣:「阮大哥前幾年走了。」現在,他和2個姪子互相競爭,但都不想傷了和氣,「做同款行業難免競爭,但攏是一家人,各自經營,不需要因為這樣而傷了和氣。」他眼睛不好,3個女兒還在考慮是否接班,他笑了笑:「女兒們是否接班,等她們自己決定,我就做到不能做為止。」
由於協進是關廟最老牌製麵廠,媒體只要想採訪關廟麵幾乎都是找協進。李玉珍和姪子常各自接受採訪,卻相安無事。李玉珍說:「有什麼好計較的?媒體和人客喜歡哪家就去哪家,還不都是協進。」
倒是10多年前,楊幸男的長子楊欽龍返回合進接棒,與李玉珍發展出互助關係。曾在北部擔任捷運工程師的楊欽龍說:「我若知道衛生新法規,就會告知舅舅;且他畢竟是老牌子,客人還是比我們多,偶爾他趕工不及,我也會調自己的生產線支援。」
協進李玉珍仍以製作傳統關廟麵為主,另也販售波菜麵、蘆薈麵。(細關廟麵,90元/2.5台斤)不過,合進在楊欽龍的經營下,在各方面創意都衝得比舅舅和表弟快,目前合進研發有客製化的多元麵體和口味,不只有波浪麵、魯麵、客家麵,還有牛蒡、紅藜、芒果、羅勒等口味;李玉珍和大姪子李政霖雖也有波菜、蕎麥麵等,多半仍以生產傳統關廟麵為主;小姪子李明憲雖也代客製作地瓜麵、紅麴麵等,麵體仍比合進簡單許多。李玉珍笑說:「客人還是買傳統麵為主,做太多款,我也沒法度。」
離開李玉珍的店時,恰巧遇到一部遊覽車載來香客,3位婆婆媽媽一下車立刻悄聲討論「3家都寫老店,到底哪家才是老店?」只見李玉珍一臉淡然,「人客喜歡哪家,就在哪家買,而且現在許多客人都是打電話要宅配,不同人各有喜好。」也許,類似疑問他已聽了數百遍,對他來說,守住老店招牌要緊,但更要緊的是,靠天吃飯的3代人要能守住日曬的滋味。
我是遊覽車導遊,這次帶淡水香客到南部進香,順道帶他們到關廟買伴手禮。協進因為牌子老,且維持日曬,客人可以直接看到製作情形,讓人有眼見為憑的安全感。
至於店家之間的關係,我不太清楚,只聽說李玉珍是第二代,另外2家則是第三代。我們把客人帶來,他們想買哪一家,就依照個人喜好挑選。
導遊葉小姐﹙右1﹚帶領香客到協進李玉珍參觀製作,順便選購關廟麵。合進關廟麵
- 台南市關廟區北勢里仁愛路583號
- (06)59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