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迷上空拍,齊柏林辭去了穩定的公務員職務,充滿熱血地展開《看見台灣》拍攝計畫。到底空中的視野有多特別,值得他投入了所有的資源,甚至犧牲了性命?在《看見台灣II》開鏡記者會,他說了一段話,可能是最好的答案,「我一直覺得用抽離地面的角度與視野,看到的事情比較客觀、比較全面。」齊柏林甚至拿「換了位置,就會換了腦袋」來解釋空拍的美麗,「站在不同角度,立場就會不同。」
導演齊柏林 先去更高更遠的地方俯瞰著我們

好難形容齊柏林這位導演,在《看見台灣II》開鏡記者會,他非常熱情地跟每一個出席的貴賓握手,滿場轉來轉去,充滿了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歡愉。

但沒有人知道的是,空拍必須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他回憶起《看見台灣》最後一個鏡頭,就是在玉山山頂拍攝原住民兒童的歌唱,那天分明是好天氣,可是氣流卻極度不穩定,不斷地起伏。最後終於完成這個鏡頭,一轉身看身邊的飛行員,對方眼眶都濕了。分明是提心吊膽的過程,被他說起來卻好像趣事一則。可惜,這次導演沒有化險為夷。

《看見台灣》的放映,掀起了社會上很多的討論,特別是對於環境保護議題的認識。但齊柏林說拍片的動機,並不是用批判的方式講述台灣環保議題:「讓更多人看見台灣以外,也希望讓更多人看見世界。」說完,他還不忘記調侃自己,「看空拍影片其實很容易想睡。」這也就是他當初為何大手筆請來何國杰創作配樂的動機,兩人也約好在《看見台灣II》繼續合作,「希望在2019年跟大家再次感動。」
只是這一次,齊柏林比我們先一步,到了一個更高更遠的地方,繼續用他的角度,俯瞰著我們。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