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當記者跑線,第1次出國採訪就是去韓國,那年(1997年)剛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唉呀!這一講年齡都藏不住了。」自嘲一番後,她興奮道出當年的所見所聞,「景氣很爛,韓圜大貶,匯價1天改10次,1件原價約新台幣1萬元的大衣,我只花1千元就買到,記者團頓時變成血拚團,印象很深刻!」
回國後,邱沁宜並沒有沉醉在韓國便宜又好買的印象裡,反而關注起這個國家為了擺脫亞洲金融風暴的積極作為,「他們民族性強,當時國家外債高築,金大中總統帶頭捐出黃金首飾發起『獻金運動』,民眾紛紛捐金響應籌出鉅額的外匯存底,政府和企業也做了很多改革。」因為看見這些不可思議的轉變,邱沁宜買進韓國基金。
「那時剛畢業,對投資還不算懂,手上閒錢也不多,利用定期定額買一些。」邱沁宜表示,之後韓國經濟成長率迅速從負數跳升至雙位數,她買的基金也獲利2、3倍。第1次押寶海外就豐收,從此她出國不管是公差或旅行,每趟都睜大眼睛挖掘有潛力的投資機會。
2005年APEC高峰會在韓國釜山舉行,邱沁宜隨團採訪,「一落地我就嚇到,因為機場租借的手機居然可以看電視節目,比台灣進步太多了,回國之後我立刻加碼韓國基金,不久又賺一波。」她滿臉得意指出,很多人認為投資很難,但在她眼中,投資就是搞懂生活,投資標的漲跌或商品行情都是反應生活供需跟未來趨勢,「像我一樣認真旅遊,其實是可以從中找到投資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