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住院病童 小丑醫生的微笑藥方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馬照琪與自己的小丑角色「叮咚」有極大落差,一換上小丑裝,整個人蹦蹦跳跳。
馬照琪與自己的小丑角色「叮咚」有極大落差,一換上小丑裝,整個人蹦蹦跳跳。
對長期住院治療的孩子來說,醫院是歡笑的荒漠,治療室裡的尖叫與哭泣、更換人工血管的恐懼嚎哭,這些,都是醫院裡的病童日常。但小丑醫生來了,笑聲也慢慢出現了。
2015年,劇場人馬照琪引進專業小丑醫生培訓系統,掛著紅鼻子的小丑醫生踏進白色巨塔裡,用繽紛色彩、即興演出,陪著病童醫病也醫心。卸了妝的馬照琪,也曾有無法跨越的難關。小丑像是黑暗中的陽光,有時可能刺眼,但更多的是溫暖地弭平了傷,醫治了他人,也治癒了自己。
春暖花開的三月天,我們造訪高雄榮總兒童病房。這天,是小丑醫生固定「巡房」的日子。護理長劉苑生帶來長長的表格,上頭註記每床病童狀況,逐一與小丑醫生交班。這床孩子剛動過什麼手術、那床孩子今天心情好嗎?戴著紅鼻子的小丑醫生都要清清楚楚,記住名字與病症、排出巡房順序,好比容易被感染的孩子,就要排上第一位。

散播歡樂 忘卻疼痛

音樂響起,就是歡樂時刻開始。小丑醫生彈奏烏克麗麗、搖著沙鈴,宣告:「嗨,我們又來啦!」病童在病房門口張望,醫護人員也稍微喘息了,開心接受小丑捉弄。治療室裡傳來病童打點滴的驚天哭喊,小丑醫生衝進去,看得孩子一愣,登時忘了哭泣。遇到拉緊簾幕的病床也無妨,小丑醫生拿起香蕉當電話:「老闆老闆,你在裡面嗎?」簾幕裡傳來孩子的咯咯大笑。
馬照琪是亞洲第1位獲法國微笑協會認證的小丑醫生。今年4月兒童節,她才赴維也納參與世界小丑醫生大會。
醫院裡的笑聲多難得,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最清楚。呂立在兒童加護病房工作20年了,辦公室就在兒童加護病房旁邊,「過去的每一天,我必定會聽到的,就是尖叫與哭聲。」臨床觀察,有的孩子還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出院後仍尖叫哭泣、睡不著或做噩夢,甚至出現語言等行為退化,1、2個月後才恢復。
「我常想,我們把孩子從鬼門關搶救回來,他們可能身體好了,但內心的創傷呢?」心理創傷沒有疼痛指數,但一張張小臉卻讓呂立不忍,他長年力推「兒童友善醫療」觀念,陸續引進兒童醫療輔導、藝術治療、音樂治療等。接著就是小丑醫生來了,笑聲也慢慢出現。曾有病童媽媽寫下感謝信,「因為那是3、4個月以來,她的小朋友第一次笑了。」
畫上小丑裝扮的過程,也是卸下武裝的時候。馬照琪在演出小丑時,釋放了自己的另一面。
開出這帖微笑藥方的是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創辦人馬照琪。馬照琪是沙丁龐客劇團團長,擅長小丑、默劇、即興等表演與編導製作,她亦是亞洲第一位獲法國微笑醫生協會(Le Rire Médecin)認證的小丑醫生。2015年起,她在國內推動專業小丑醫生進駐醫院,每週都有這麼一天,小丑醫生2人一組,現場即興表演陪伴住院治療的病童。
採訪那天,馬照琪裝扮成小丑「叮咚」,她慢慢地畫上眼影與誇張腮紅,充滿喜感的叮咚出現了。攝影記者請她即興演出,她就地取材,剛爬上圓球就摔個四腳朝天。再爬一次吧!唉呀,又摔了。彷彿聽見觀眾驚呼,叮咚抬起頭,臉上掛著笑,眼神卻是辛苦的,她比出大拇指,像在說:「放心啦,我沒事。」明知是場表演,我們笑著笑著卻有點鼻酸。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