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都是後照鏡裡的路 李天柱坦然詮釋失智會員專區娛樂對於生命,李天柱有個理論是有如開車,「你不能老是在看後照鏡,你要看前面,你一直看後照鏡就會有危險,你還是要看前面的路是什麼,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朝著標竿跑。」 文 翁健偉攝影嚴鎮坤影音陳廷豐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8.08.17 11:32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舞台劇小兒子演員鏡大咖李天柱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記憶像水,最後都會一點一滴流失回到靈性,很多問題才迎刃而解演電影、電視,是以完成編導的要求為優先,但舞台劇就可以讓演員發揮,「拿我來說,舞台劇有點像是量身訂做,過程中一點一滴賦與不同的生命面相、性格,透過時間發酵,讓這個角色越來越立體。」 記憶像水,最後都會一點一滴流失在舞台劇的世界,李天柱近期詮釋的題材都是眾人不願提起的:死亡、失智等等被貼上恐懼的標籤。「生命就像是水一樣,你用手、用各種容器想要裝起來;放到不同的容器,也會有不同的變化,但水終究會蒸發。記憶就像水,最後都會一點一滴的流失,我們想盡辦法想要捕捉回來,但一切都無法還原的,過去就過去了。」大家對於死亡議題都紛紛走避,李天柱希望可以透過表演,撕下恐懼的標籤,「我希望可以把這樣的思想帶入角色,在可能的範圍之內,跟編導探討這個議題。」人都怕死,都會過度放大對死亡的恐懼,把死亡看成結束,但他選擇用平常心看待,「死了之後,那個世界也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但是當下我們可以決定的,是活在怎樣的狀態底下。我希望可以把這樣的思想帶入角色,在可能的範圍之內,跟編導探討這個議題。」 回到靈性,很多問題才迎刃而解他舉例生命就好像在開車,「你不能老是在看後照鏡,你要看前面,你一直看後照鏡就會有危險,你還是要看前面的路是什麼,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朝著標竿跑。」若真的把很多事情遺忘了,那也不見得有多悲慘:「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我們當成一種病態、一種問題去面對。當有這樣想法的時候,就對這件事情產生恐懼排斥。如果換一種心情,對這些失智的人,甚至於對一些所謂精神失常,會有不同的態度。因為誰也不敢講,誰的世界比較真實?」 即將在舞台劇《小兒子》飾演失智作家,跳脫了原著設定的空間,既充滿想像也沒有可以參考的文本。李天柱說真正想呈現的,是這個人物內在的無拘無束。他提到人有身、心、靈,但心與靈往往混為一談。他認為心應該是「心思意念」,那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就像電腦所灌入的程式一般,「可以拿掉,也可以另外輸入。」李天柱認為我們該努力的,是尋找自己的靈性,「那才是你生命真正的本體,因為身體會消失、會衰敗,心會忘記、程式也會中毒。但回歸到靈性,很多問題才迎刃而解。」 舞台上的人生走過一回又一回的嬉笑怒罵之後,李天柱全然地擁抱大家最不願碰觸的議題。他彷彿在訪問中一點一滴架構角色的各種可能,又像是在替自己的未來做暖身。就像有人說過演員的最高境界就是「到彼岸」,要學會放開內在對現實所有的羈絆,肉身才能走到劇本的境界,眼前的李天柱彷彿也是這樣頭也不回地走過去。李天柱小檔案 1956年11月7日生,為蘭陵劇坊創始團員。1980年首度以電視劇《吾土吾民》入圍金鐘獎最佳男演員之後演出多部瓊瑤電視劇。90年代成為《花系列》班底2006年以《大愛劇場流金歲月》獲得金鐘獎最佳男演員。2011年以《後宮甄嬛傳》走紅2016年以《公視人生劇展再見女兒》獲得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男主角。最新作品舞台劇《小兒子》,改編駱以軍小說,預計9月公演。 場地提供:舒服生活 Truffles Living 每場都要砍掉重來 李天柱:天下哪有不辛苦的工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