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家暴番外篇】以暴制暴永遠在循環暴力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王薇君(白衣者)因侄子王昊事件,決心投入兒童保護,成為民間重要的求助管道。
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王薇君(白衣者)因侄子王昊事件,決心投入兒童保護,成為民間重要的求助管道。
繼今年初肉圓爸事件後,上個月的喝醉媽虐童影像,再度引爆民眾激憤,4、50位鄉民夜衝現場,準備痛毆施虐者,私刑正義一時成為全民運動。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家暴受虐兒童有4,135名,若私刑成為常態,每次出動40鄉民,1年將有16萬人次執行私刑,加上相應的警力必須到場維持秩序,將更加勞民傷財。
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王薇君認為:「由於政府沒作為,兒虐案件一再輕判,司法問題導致人民看不見正義,才會演變成鄉民正義。」她雖不認同「以暴制暴」的私刑制裁,卻能理解民眾累積的憤愾。
確實,以暴制暴無法終結暴力,只會不斷複製暴力。最清楚的例子來自王元照,他從小受到伯父的暴力虐待,毫無反抗餘地,以至於長大後認為「暴力很好用」,以暴制暴是理所當的,這也讓他嚐到了牢獄苦果。
「打跟體罰不見得會留下傷痕,卻會換來害怕和恐懼,他們因害怕而不敢做,卻沒有學到為什麼不能做。」被譽為台灣兒童友善醫療之父的台大醫院兒童胸腔科主任呂立說:「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父母常說我愛你才打你,把暴力與愛連結,以愛相逼和情感勒索就接著出現。暴力不只身體,也包括心理的,這會讓社會覺得暴力是ok的,就一路連結到霸凌,去毆打虐待別人也是ok的,因為我爸媽這樣對我,而且他們是愛我的。」
臺大醫院兒童胸腔科主任呂立,被譽為台灣兒童友善醫療之父。(翻攝自呂立臉書)
呂立也提到,輿論民情認為東方有打罵教育的傳統,因此衛福部保護司將「不當管教」列為家暴的另一類別,關於這點,他十分不贊同:「所謂不當管教,通常只聽父母的意見,說小孩不乖,若真要討論,必須全盤分析,不能只聽照顧者一面之詞,對我來說,管教不當就是偏向施虐者的選項,並不公正合理。在國外,不當管教就是一種虐待,沒有另外分類。」
他同時提醒,對孩童打罵施虐會帶來的後果,「有些孩子會用內向退縮的方式去面對,有些就開始反抗,可能用暴力的方式去傳達。所以我們用毆打小孩的方式來管教,就是在訓練一個未來暴力的社會,甚至無差別殺人。」
★鏡週刊關心您:遠離家庭暴力,可通報全國保護專線113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