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往前推3天,刺青師Liz也記得那一天,2017年9月8日,是Liz第一次見到李凈瑜。「我接觸過很多客人,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有些人在刺青的過程,會馬上流露情感,我會感覺到,他是不是想說?或是,啊,他不想講。對,他不想講,他在刺青的過程,就連一句話都不講。」
【刺青的理由番外篇】那天,進來的那個女人……

2017年9月11日,遭中國逮捕的台灣NGO工作者李明哲以「顛覆國家政權罪」罪名審訊,在那之前,原本3月要赴廣州訪友的李明哲已失聯超過半年。李妻李凈瑜出席丈夫庭審當天,雙手手臂是剛刺青完的字樣,2手合起來便是「李明哲,我以你為榮」。李凈瑜只要舉起雙手,就看得到那沉重的控訴。
個性內斂安靜的Liz世界小小的,她說自己成為刺青師之後,覺得也滿好的,每個刺青,都有自己的故事,聽著聽著,她的世界好像也大一點了。在遇到李凈瑜之前,Liz也完全不知道誰是李明哲,「是個老客人拜託我做這個急件,我覺得原本不知道故事也很好,心情就不會那麼複雜,也可以把事情做好。」
她記得,整個刺青過程,李凈瑜一句話都沒說。
2人見面後,李凈瑜告訴Liz自己想刺的內容,「可是,她是用很平淡的方式敘述這件事,她沒有任何情緒。」但刺青是極為私密也親近對方的方式,隨著刺青針來回在皮膚上琢磨,刺青師得以感覺刺青者內心的心情,「她的身體在發抖,她會痛,甚至她在流眼淚,可是她沒有要我休息,她要我當天完成。」

「人有情緒是很明顯的,因為刺青一定是很靠近對方的身體。所以你會發現,客人的胸口在抖,或是整個身體在抽搐,除了痛,更多的可能是情緒。」但刺青師是這樣的,就像當年沒有過問Liz初次刺青原因的刺青師,Liz也不主動問客人故事,「如果他想說,我可以聽。如果他不想說,我不會問。」
後來,她終於知道李明哲與李凈瑜的故事。「我也沒有什麼反應,就是覺得好勇敢。她很瘦,又是第一次刺青,手臂那個位置,是非常痛的。」述說這個故事的時候,Liz的臉上還是平淡無波,一如我們剛走進「然後」工作室,所看到的那個外型高冷美麗的臉龐。她說她看不到李凈瑜的心情,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看不到Liz的心情,只有談起帶她長大的外婆與貓咪們,她才難得流露出溫和的笑。
或許這也是一種職業傷害,如同她所說的,「刺青師有一個原則,在工作途中,不能有任何的情緒。即便是想哭或心情不好,或是客人的影響,只要我在這個空間,我就不能有這些情緒。我們要保證情緒可以完成這個工作。所以即便客人有情緒,或我們身上有情緒,我們都是要去安撫這件事情。必須要這樣子,不能表現出來。可是必須要這樣啊……」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