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是一種專業嗎?野島剛說:「不一定要冷血,不過不要刻意做好人,記者的工作目的是服務讀者,不是為了令人喜歡,認真工作結果被人討厭是要接受的。」他有一張情報員般的面孔。說話冷靜少笑,看似人畜無害,黑色鏡框底下,卻掩藏不住「我可不是省油的燈」的狡黠目光。
【獨立記者野島剛1】他不顧一切挖掘真相 沒想到筆下人物卻自殺了

野島剛說,記者的工作是服務讀者。近30年職涯,他挖掘真相,犀利針砭,哪怕被受訪者討厭,也要有勇氣面對。回顧初出茅廬,他揭露一樁詐騙弊案,流程無誤,可惜筆鋒太銳,導致當事人走上絕路。身為記者,他很抱歉。唯有更小心翼翼查證,客觀寫下每一篇報導。
他出身地方調查記者,又轉派戰地前線,為了獨家,差點客死沙場也無怨。其後改跑政治線,派駐台灣多年,在台、日2國穿針引線,他既是外來者,也是局內人,視角多元而有趣。去年,他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卓越新聞獎」的外國人,儘管內心背負道德原罪,也目賭過無數悲劇,卻始終澆不熄他的記者魂。
寫出事實 卻老是得罪人
4月下旬,他在光復南路的獨立書店舉辦新書《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座談會。他說,每一次寫報導未必讓受訪者認同,每出一本書就得罪朋友,十幾本書下來突破半百數目。隔天他接受我採訪,劈頭便說:「我尊重受訪者,就是寫出事實。我要寫別人不能寫的東西,至於內容能不能讓對方開心,是另一回事。」
51歲的野島剛,在《朝日新聞》當了24年記者,2016年辭職成為獨立記者。2018年,他在台灣《天下》雜誌的專欄,榮獲第17屆卓越新聞獎「最佳新聞評論獎」,是史上第一位榮獲此獎的外國人,評審讚許:「從台灣理解日本,也從日本理解台灣,深入淺出。作者沒有台灣人的包袱,加上有能力保持心理距離,自然容易避免寫出義憤填膺的文字。」

他的報導描述生動,論點也夠犀利。《漂流日本》中,他採訪了一票在日本定居、活躍於各行各業的「台灣之光」,比如原本可望問鼎日本首相大位的政治人物蓮舫,因台灣國籍爭議導致聲勢敗跌,「失去台灣人的信賴,想必是她最大的損失。」又戳破了在台灣出生、日本長大的作家東山彰良,作為外省第二代的國族認同「比較接近淺藍」。「應該不會投給民進黨的蔡英文吧。」對於台裔女星翁倩玉,更毫不諱言說她歌藝不錯,但被成名曲給束縛,「可能也就是她的極限了。」
很多名人接受採訪要求看稿,他都拒絕,難免讓人覺得不近人情。「我跟翁倩玉關係本來很好,後來她(看完報導)到現在沒有說要見我。我寫她在日本一直唱那首歌〈魅せられて〉(愛的魅惑)有點無聊,可能某種程度傷害到她痛處。」
漫長資歷中,他曾外派新加坡和台灣,也曾在美國攻打伊拉克階段,遠赴戰地前線採訪。他在台灣出版了十本書,從歷史、人文到電影,幾乎是台灣通。他的好友、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說:「野島剛作為記者很敏銳,可以快速尋找新題材。有些記者採訪是對方怎麼說就怎麼寫,但他永遠覺得不夠,除了把採訪當研究對象,更要挖掘背後的真相,文獻考證很紮實。」

文筆殺人 心裡有罪惡感
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獨家。不顧一切掘出真相的記者魂,是多年拚死拚活跑新聞的直覺反應吧。
回憶菜鳥階段,在日本九州各地跑新聞,有一天,野島剛揭發福岡一家醫院虛報醫師人數詐領醫療費,出刊後,檢警涉入調查,醫院跟著倒閉。「我拿到警方透露的內部資料天天寫、天天批評,社會很轟動,然後我很開心,我得意忘形,好像英雄一樣,大家都稱讚。不過有一天,醫院老闆自殺了,我真的是…嗯,發現…當然那報導應該要寫,不過如果我沒寫,他不會死吧?」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