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逃脫計畫】在草原發呆,也是一種留白 恆春會員專區美食旅遊隱身龍磐公園內的「水蛙窟」, 白色柵欄與綠色草原 是遊客最愛的拍照美景。文 林春旭攝影李明宜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9.07.07 07:2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0 臺北時間古蹟避暑屏東月琴生態民謠梅花鹿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水蛙窟有異象 蝸牛告訴你傳授庶民音樂 阿嬤唱民謠秋冬,恆春的落山風吹起,此時才發現,原來草原上的綠海,同樣壯闊、抒壓;八旬阿嬤的月琴彈唱,聽來更有味道;經歷強風吹襲的恆春洋蔥,帶來更甘甜的食物風味。水蛙窟有異象 蝸牛告訴你秋末,收割完牧草的草原風光,有不同於夏日熱鬧的恬靜風情。日落後的 「水蛙窟生態社區」, 其實藏有不少驚喜。離開喧囂城市,恆春半島吸引人的不只是藍藍大海,還有一波波的綠色草海。深藏在龍磐大草原內的「水蛙窟生態社區」,是旅人路過卻不容易發現的小社區,兩旁一望無際的草原風光,時而出現延伸至天邊的白色柵欄,令人十足抒壓。看似平靜無物的水蛙窟,其實藏有許多驚喜。我跟著社區導覽人員走進草原,腳下踩的竟是落山風將海沙吹上來,堆積形成的小沙丘。經過提醒,我們才發現腳邊竟有左旋生長的貝殼,據說大多數螺、貝類的殼都是順時鐘右旋生長,但這裡的「斑卡拉蝸牛」卻是極少見的左旋殼,十分特別。恆春地區的「斑卡拉蝸牛」,外殼是少見的左旋。水蛙窟生態社區利用在地產的鹽滷豆腐、海菜、牛栈仔蘿蔔,做出美味可口的「野菜定食」。水蛙窟有許多野生梅花鹿,甚至還能看見遺骸。生性害羞的梅花鹿也是草原嬌客,僅在清晨和夜晚才容易看見牠們蹤跡,因此社區規劃有梅花鹿的生態之旅。來到水蛙窟,別忘了品嘗極富當地特色的「野菜定食」,廚娘利用各種在地食材,比如以海水鹽滷製成的豆腐、海菜、恆春特有的牛栈仔蘿蔔、紅土花生、南瓜,加上旗魚酥白飯,每一口不僅美味,還帶著濃濃的在地人情味。水蛙窟生態社區地址:屏東縣恆春鎮風沙路500巷10之5號電話: 0909-013-928臉書搜尋:shuiwaku活動:日間草原體驗350元/人,2人成行;野菜定食300元/套,2人可預約。傳授庶民音樂 阿嬤唱民謠下午時分,紅磚屋裡傳出一曲十分熟悉的〈思想起〉,簡單音律搭配八旬阿嬤嘹亮又帶著滄桑感的聲音,充滿生命力。這裡是熱鬧恆春客運站後方的「恆春民謠館」,樸實的紅磚屋,原為恆春醫院舊宿舍,裡頭則是傳承恆春在地庶民音樂的重要基地。我們今天幸運遇上剛從美國表演回國的89歲陳英阿嬤,以及同樣高齡的「仙女」黃楊先女阿嬤正在演唱。館內人員說,阿嬤們既不懂樂譜也不識字,但是她們腦海中能信手捻來上百首民謠,全是她們人生累積下來的經歷。高齡89歲、人稱「仙女」的黃楊先女阿嬤(左)與陳英阿嬤(右),宛如民謠點唱機。在民謠館裡能訂製一把屬於自己的月琴。來到恆春民謠館,有機會聽到恆春老藝師的精采表演。不少在地年輕人開始以月琴進行創作。 「恆春民謠館」裡展示與月琴相關的人事物。古早時代沒有太多娛樂,生活中有苦悶的事情、想要表達心聲,阿嬤們便如現在的創作歌手及獨立樂團,拿起手中月琴隨意談唱。雖然2條弦的月琴,音律變化不多,常是熟悉的恆春曲調如〈思想起〉〈四季春〉〈牛尾絆〉,再搭配似念歌的押韻歌詞,隨著心情、唱法自由變化,一句句唱出當下的心聲與想法,非常有特色。恆春民謠館除了展示恆春民謠的發展史,也把一首首恆春老歌謠收藏記錄下來。現在,這裡更扮演重要的傳承角色,平日會有一些阿嬤們揹著月琴來上課,恆春當地國小、國中學生也開始學習月琴,加上每年舉辦的「恆春民謠祭」,愈來愈多年輕人投入月琴民謠創作,也讓恆春民謠走向更多元。恆春「北門」現在仍是交通的通道,可見人車穿梭其間。恆春4個城門中,北門留下的殘存城牆是最長的一個。恆春北門城垜下方還留有一處砲口。出了民謠館,來到恆春4個城門中較為寧謐的「北門」,正對虎頭山的北門是清朝時的官道,城牆上的北門2字是清光緒年間唯一留下來的碑石,爬上這座唯一可上去賞景的城門,望向延伸的紅色城牆,耳邊彷彿再次響起動人的月琴旋律。恆春民謠館地址:屏東縣恆春鎮恆南路168號電話: 08-888-0293營業時間: 09:00~17:00,週一公休。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