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弄臣懺情錄 卜大中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這天我們在卜大中家中一同翻閱報紙,《中國時報》頭版標題是「逃犯條例已死」。卜大中說:「這不是真的,她(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現在把這一關度過了,再悄悄地通過。」
這天我們在卜大中家中一同翻閱報紙,《中國時報》頭版標題是「逃犯條例已死」。卜大中說:「這不是真的,她(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現在把這一關度過了,再悄悄地通過。」
眼看它起高樓。半個多世紀前,一代報老闆余紀忠創辦《中國時報》,打造輝煌的稱號:「時報人。」去年甫從《蘋果日報》退休的卜大中是老時報人,20年少壯歲月在余紀忠旗下成長,他自認弄臣,威權裡詼諧諷諫。
眼看它樓塌了。2008年《中國時報》不堪虧損轉賣蔡衍明,歷經拒絕中時運動。後續又有反旺中、反媒體壟斷運動,今年更有破10萬人的反紅媒遊行。
眼看自己也要塌了。余紀忠過世那年,卜大中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他感嘆身體狀況一年不復一年,走筆10萬字《孤狗人生》,寫新聞界的才子佳人、寫余紀忠與黎智英,也寫出《中國時報》的興盛與衰落。
眼前高樓的一樓大廳曾經是靈堂,那是2002年,創辦《中國時報》的余紀忠過世,上百位高階主管齊聚致意。回憶那一天,帶頭者突然對著大照片跪下、磕頭,於是眾人皆跪,卜大中心中嘟囔:「我覺得這太過分了,不需要這樣。後來到殯儀館,送進火爐之前,怎麼又跪下去磕頭?」但不跪很突兀,還是跟著跪了。
這天我們跟著71歲的卜大中,從時報舊大樓繞到新大樓,玻璃門內的靈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尊旺旺公仔,仰天長笑,嘴巴裡紅通通的。

職涯輝煌 我是老時報人

卜大中曾是《蘋果日報》總主筆,《蘋果日報》上小小一格〈蘋論〉由他所撰,代表一份報紙的立場。去年,是他人生第二次退休。第一次退休,是2003年從《中國時報》退休。從《蘋果日報》退休後,他筆沒停,仍一週寫二篇政治評論,並在網路論壇《思想坦克》上開專欄講古,一年間10萬字如筆記小說,寫人生起承轉合、寫媒體界的才子佳人、寫報社老闆余紀忠與黎智英、寫《中國時報》的輝煌與衰敗,幾乎可當作台灣新聞史料了。
人生職涯貫串這二大報,「所以你是蘋果人,還是時報人?」他思索良久,「我本質性的感覺,是時報人,我是以前的時報人。」他說黎智英是商人,反台獨,信仰自由民主。「這二個報太不一樣了。《中國時報》是從老闆余紀忠到我們,都穿著一件自由主義的外套,其實打開都不是。」
2002年余紀忠過世,卜大中隔年也自《中國時報》退休,此後16年,他未曾再回到《中國時報》大樓。
初次見面在他的家中,二樓老公寓如畫廊。電腦桌上,一本提摩希‧史奈德的《暴政》,裡頭紅、藍色螢光筆標記重點,一張紙寫著電腦操作說明,另有一個盒子,裡頭五顏六色的藥丸,是治療帕金森氏症的用藥。
這天他剛寫完一篇批評紅媒的評論,「有些統派或紅媒派,還有親共同路人,說言論自由怎麼能只有你們有,不准我們有?我說,在民主國家裡面享受言論自由,就要盡到言論自由的義務跟責任,這是民主社會基本的公民修養。這些紅媒使用言論自由,目的是破壞言論自由、民主制度,所以你沒有資格享受言論自由。」
退休後,儘管雙手因帕金森氏症顫抖,電腦打字艱難,但卜大中仍未停筆,每天也都到大安森林公園運動。
《中國時報》曾以「質報」自許,發行量曾高達120萬份,集團2000人,因此有「時報人」這輝煌的名詞,如果當年有臉書,TAG時報人只怕瞬間有上萬個讚,他回憶在《中國時報》工作的歲月,手指敲著桌子,「文章一天好幾十萬人看,那很虛榮啊。」
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余紀忠過世後,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掀起股災,兒子余建新因投資的雷曼兄弟連動債倒閉,不堪虧損,原本整個集團要賣給黎智英,價格都談好了,但簽約前,蔡衍明一通電話端走。
眼看它高樓再起。蔡衍明買下中時一個月後,走入了國台辦。2012年,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表達支持統一,稱六四天安門沒死那麼多人,引發拒絕中時運動,至此,「時報人」三個字絕跡江湖,徹底死了。後續又有反旺中運動、反媒體壟斷運動,今年更有反紅媒遊行。
身為老時報人,他感慨:「我們過去的態度,大家遮遮掩掩,還不好意思整個端出來給人看,就像穿著比基尼,不好意思全裸。」他說現在這個「旺旺時報」,完全不隱藏了。「暴露的目的是向中國表功,這種暴露對他的政治前途是有好處的,他在大陸做生意,可以得到很多利益,但破壞了媒體倫理,變成一個政治勢力的打手。」

余老賞識 一度被慣壞了

卜大中南京出生,一歲跟著父母到台灣。父親是河北人,因抗戰到四川認識了他的母親,最後落腳台灣進內政部工作,由於在大陸時是青年黨的黨員(青年黨是抗戰時國共之外第3大黨),這個黑資歷讓卜大中的父親再努力也無法升遷,退休時仍是個科員。「最小的公務員,他應該是很苦悶的。」卜大中大學原本考上逢甲大學財稅系,「我看很多笑話都是諷刺稅吏,《聖經》裡稅吏也是壞蛋,所以我不齒做那個工作。」家境不好,私立學費負擔不起,於是重考考上政治大學外交系。
卜大中政大畢業時,與父母合照,父親也在那一年過世。(卜大中提供)
他說父親是威權主義者,對他期望高,相信棒下出孝子。初中開始,每逢大學考試放榜,父親總罵罵叨叨,「他經常跟我說,你看看誰家的兒子考上台大電機,誰家的兒子考上清華核工,就你沒出息,讓我很沒面子!」大學畢業那年,父親因肌肉萎縮症(漸凍人)過世,過世前,父子疏離無話,「應該要講一些溫情、安慰的話,但是我講不出來。」
2001年,余紀忠夫婦(前)與卜大中(後)的合照。(卜大中提供)
像是要反抗童年父親的威權陰影,父親過世之後,他開始寫文章批評黨國,批得凶了,連公費留學考試資格都被警總做掉。他說自己個性上的缺點是喜歡取悅別人,因此寫評論的文字充滿戲謔。「我一方面很反權威,一方面又很敬畏權威,可能受我父親影響。」余紀忠是另一個威權。他懷念初入《中國時報》工作時,余紀忠住在報社旁的平房,晚上大家還在寫稿,余紀忠就搬個椅子坐在對面,問候近況,誇獎哪一篇文章寫得好,給每一個人直接溝通的管道,「他有一種個人魅力,我們雖然意識形態不同,可是有一個更大的滿足,成就感,可以不去理睬那個差異。」也因此時報人有著英雄主義,個個是不甩主管的驕兵悍將,「所以就變成被余老闆慣壞的孩子們。」

採訪施計 葷笑話卸心防

報社是政治的棋盤,蔣經國走改革開放,鼓勵年輕學者辦雜誌、辦報,目的是鬥爭黨內元老。余紀忠經營與蔣經國的關係,效法其風格,在當上國民黨中常委後,「他不再搬一個椅子坐你對面了,就把你直接叫過去。」或者,走進編輯部時,會咳一個清痰的聲音,讓大家知道他來了。「他以前的謙虛是裝出來的,本質是威權,威權是那個時代男人的通病,他們的父親、祖父乃至政府都很威權。」
余紀忠特別喜愛提拔家境不好,卻聰明有才幹的外省第二代,知遇之恩,讓這些人都格外忠誠,卜大中是其中之一。警總曾密函要求撤職,余紀忠保護他。卜大中因此事決定留學美國,余紀忠仍照付薪水,讓他不用擔心生活費與學費。「那時他已經決定,第二年去美國設《美洲中國時報》,但還在保密階段,所以沒有講,只說你去,將來還有用處。」
《美洲中國時報》1982年創立,後因報導江南案是政治謀殺,在政治壓力下關報。圖為紐約的排字房,余紀忠長子余啟成(左)、國民黨文工會主任楚崧秋(中)、卜大中(右)。(卜大中提供)
他原本跟余紀忠一樣是統派,曾自認是驕傲的中國人,立場轉變為反對統一,是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學生被屠殺後的隔天,鄰居質問在美國當特派記者的他,「你們的政府怎麼回事?你們總理怎麼回事?中國人怎麼了?怎麼在眾目睽睽下開槍,還命令坦克殘暴輾壓?」他一時無法回答,只好說:「我不是中國人,是台灣人。」那情境是台灣人專屬的笑話。
卜大中的老友馮光遠說,二人都是痛恨假道學的人。「他有一則笑話,講江澤民的鞋子擦得很亮,跟女伴跳舞時低頭看自己的鞋子,發現上頭有一條縫,還以為鞋子壞掉。他可以一臉正經地講很低級的笑話,他是犀利的評論者,採訪時對方有心防,他常藉著講這種黃色笑話,瓦解對方。」
六四之後,他掩護支持學運的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許家屯流亡美國,因此每當中共政壇動盪,他都能透過許家屯取得獨家。鄧小平退休後,謠傳死亡上百次,他每一次都向許家屯求證,每一次都是假新聞,直到1997年接到電話,「鄧小平這次真的死了!」他速速寫好報導,但過去報導中共政權的文章,往往都被總編輯擋掉,甚至「被消失」。「他媽的又不登就太可惜了,我另外傳真一篇到余老闆家,這樣就不會被你做掉。」事後,余紀忠很高興,說外面的人都誇寫得好、有深度,老闆的誇獎他記得清楚,「他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吃飯場合 說笑取悅老闆

他是報老闆的兵,也是逗老闆開心的兵。每次吃飯的場合,總要他說個笑話。「我就以弄臣的姿態出現在他旁邊。」回憶余紀忠笑得最開心的一次,是一次餐會上,他講一名獵人養了一頭狗,名叫記者,常咬出許多獵物,但是有一天,狗被尊稱為總編輯,「牠竟然哪裡都不跑,只坐在那裡叫。大家聽了都笑得很高興。」餐會上有多名總編輯,怕是笑聲裡都是刀。
可會將余紀忠當成另一個父親?燈光下,他臉色暗著,沉默許久。「沒有。」後來我又問了他一次,他以時報人的身分回答:「會,我覺得他也會把自己看成是我們的父親。他不嚴厲,願意講理,他每次都希望我們寫文章跟他的步調一致。」
1993年,有線電視台開放後,卜大中穿上超人裝,主持談話性節目《誰與爭鋒》。(卜大中提供)
他說當大家批國民黨批得太厲害,余紀忠就講:「經國先生看到了會不高興。」蔣經國死後,余紀忠透過在中國開水泥工廠,與前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建立關係。「後來他就變成統派,寫文章批評中共,他會說,不要這樣寫,北京會不高興。從蔣經國不高興到北京不高興,我其實有點失望,有點難過,我是超反共的。」《中國時報》會演變到現在的模樣,並非沒有原因,對比過去自由開放的風格,現在更顯諷刺。聊到這邊,他笑了起來,但笑容極為苦悶。

罹病受苦 恐懼得失智症

「我年輕時的樣子,是非常討厭的,我是誇張炫耀的人,自大、自卑,喜歡嘲諷別人。」他過去文字尖銳戲謔,曾得罪許多人,沒在管誰會不高興。現在懺悔了,「想道歉都不知道該怎麼道歉。」帕金森氏症併發憂鬱症,曾讓他想起父親臨終時空洞的眼神,也想起過去寫文章犯下的種種錯誤,因此惡夢不斷,「甚至有輕生的念頭。」他慶幸自己有病識感。
卜大中說,身體狀況一年比一年差,但讀書寫評論時,像一台機器,整個人能與病況分離。
他談起蘇珊‧桑塔格的書《疾病的隱喻》,我忍不住問,有些病被認為是天譴,可有聯想到帕金森氏症是過去的文字…「做孽!我有這樣的聯想。」他曾恐懼自己遺傳父親的病,也成為漸凍人,無法再寫作;現在則恐懼失智症,有時聊到一半,他苦惱自己一些細節記不得了。
談話時,我始終忘不掉時報大樓一樓大廳的旺旺公仔,它一雙眼看著高處,雙手也向天舉高,彷彿像是一個弄臣,正等待著更大的威權。

卜大中

  • 出生:1948年出生於南京
  •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及外交研究所碩士
  • 經歷:曾任《中國時報》大陸中心主任、駐美西特派記者、副總主筆、文化中心主任;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