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隱隱有雷2】作曲時小鳥也飛來聽 雷光夏後來真拿下了金馬獎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覺得沒靈感時,雷光夏會去睡覺,讓潛意識運行,因為她相信,潛意識總是走在意識之前。
覺得沒靈感時,雷光夏會去睡覺,讓潛意識運行,因為她相信,潛意識總是走在意識之前。
2015年發了上張專輯《不想忘記的聲音》後,雷光夏並沒有停下來,她做了兩部電影配樂,也幫朋友的動畫配樂。對她來說,等於是做她小時候所夢想的職業,成為幕後的音樂工作者。
雷光夏再說起一個關於創作的小故事,說完連自己都覺得有些荒謬而笑了起來。她老家是北投的日式老屋,作曲的房間有個天窗,她彈著歌,有小鳥飛來在天窗上走來走去,「我就想,這首歌是很好聽嗎?OK嗎?大概是好聽你才會過來吧。」她接著說,「那首歌,就是《第36個故事》的主題曲。後來它還得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好像真的小鳥是對的。」
今年6月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為電影來台,雷光夏獲邀主持映後座談,與偶像見面,令她相當興奮。(翻攝自雷光夏臉書)
「以前我家狗不能進屋子,但只要我開始寫曲,他們就會在前面踩腳墊那邊趴著,就會這樣聽這樣睡著。」其實一點都不荒謬,光想像就很有畫面,而如果能量是能被傳遞的,那麼眾生應該同樣都若有所感。
訪問雷光夏前,我尋求復古的形式,想找出某張實體專輯聽,卻怎麼找都找不到,我因而突然明白了時間原來可以是具象的。自問為什麼還是需要拿在手上聽的感覺呢?原來我們還是渴望一種有形,是時間的有形,是這張專輯出現在我們生命裡的時間,而且是深深連結記憶的。
那麼無形的串流播放軟體呢?當我們成了被分析的數據,它推敲我們的喜好然後擴大,成了永不結束的播放清單。雷光夏接著說,於是最後,我們也忘了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雷光夏開始唱歌,早在有串流播放軟體之前,也早在小清新或文青這些標示類別的標籤出現之前。音樂可以是煉金術,對於昔日的聽者,它結合了成長歷程、混合了時光,然後變換提煉出另一種物質。而一向低調的雷光夏很訝異,現在還有15歲的少年聽她的歌,並寫信來跟她說,她創作的音樂很安慰他,尤其是苦惱的時候,「也確實我有些歌是寫在那個年紀。」
聽雷光夏說話,很有靈有光,這種感覺也出現在她的音樂裡,總是充滿靈魂也充滿畫面。
她發行第一張專輯《我是雷光夏》在1995年。她說,「有些東西它不是用具體的東西流傳下來,可能不是血緣,可能不是DNA,不是看得見的東西,可能是以音樂或藝術或這樣抽象,一種共感經驗流傳下來的。我15、 16歲時,只是當時心情如此,開始寫歌⋯現在又有一個另外一個15歲的少年再聽見它,他還可以理解我在說什麼,我猜,我也理解他在說什麼。」
寧靜成為心底最深最沉的水流,被共振的能量,並未在時空之流裡衰減。但要成為大人,並不總是那麼順利的。雷光夏剖白,「你體內也許有一個一直都還不了解,這個社會到底怎麼運作的部分,都一直還在耶,即使你已經成為了大家說的大人。」
場地提供:青田七六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