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名工會成員告訴我們,不滿的人都在牆上痛罵公司,「誰敢撕了,我們就跟他過不去。」其實倒沒人刻意去撕。我問黎智英看過這牆嗎?他否認:「我沒有看過。」又輕巧補充一句:「他們會給我看啦,以前(批評)比較多一點。(現在)很少人在講。」
【黎智英番外篇】老臣眼中的黎智英:重新創業中

黎智英在香港壹傳媒總部設有VIP室,主廚會在此煮菜給貴賓吃。緊鄰貴賓室的外牆是員工「壹言堂」大字報,前幾年壹傳媒士氣低落,牆上偶有員工洩憤,1名待了十幾年的員工回憶:「罵最凶的時候,最多人罵黃浩(曾有意買《壹週刊》的香港商人),黃浩是垃圾嘛。」
壹傳媒非執行董事,前《蘋果日報》社長、台灣蘋果日報行政總裁葉一堅說這牆是民主牆,「罵什麼都可以的,罵他(黎智英)的很少啊,那時大家會罵,是他本來說不賣(壹傳媒)的,後來又被想賣,那大家不開心,覺得他脫不了責任。」對媒體人來說,這很容易理解,葉一堅舉例:「如果你們(《鏡週刊》)要賣給蔡旺旺,你們大概也不開心吧?」

葉一堅是黎智英的老臣,見過壹傳媒從輝煌到賣盤的光景。在他的眼中,《蘋果》為續香港核心價值做到最拚命,這樣的努力,放眼香港媒體,他們敢說自己第一名。
葉一堅比喻,黎智英此時做網路內容付費制度的轉型,像是要再創業一次。「當年創台灣《蘋果》、《壹週刊》的霸氣又回來了,他當創業一樣重新開始,要大家再把創業精神拿出來。」
不過,台灣資深編輯人,前《壹週刊》副總編輯康文炳觀察,黎智英從去年開始對付費制度顯得很起勁,但就內容優化而言,尚未做出足夠調整。「我覺得黎智英還是困在流量思維裡、仍然在衝則數,陷在瑣碎無聊的即時新聞裡。」
這是康文炳給前老闆黎智英的建議:「做訂閱,(內容)要有一些區隔,可能要更積極一點,要有一些深度的企劃,讓讀者讀了有價值感的,看過覺得有趣、或有價值的東西。」
簡單來說,康文炳認為,黎智英的當務之急是要在內容品質上下功夫,「我相信台灣有一部份讀者對《蘋果》也是有這樣的期待。媒體政治光譜來看,台灣還是需要一份像《蘋果》這樣的報紙。如果在內容上無法回應讀者對品質的需求,最後可能不容易贏得相當數量訂戶的信任。」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