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屍(或活死人、喪屍、殭屍....)或許是最「普世」的恐怖電影題材,把活屍放在高速火車、購物中心、白天夜晚都市森林,都可發展出多元有趣的故事。只要抓住空間的獨特性,清楚自己訴諸的主題,再加上一定要有的想像力,一部精彩的活屍電影,根本不難拍。台灣也有很多地方適合拍活屍片,例如物價超級貴的墾丁、未來完工後的大巨蛋等等;活屍出現的地方,通常都是我們會感到疑慮、不安、或者又愛又恨的空間。立法院其實不大是會想像的活屍出沒地點,因為立法院並不是那麼容易進去,死的人應該不會太多。
【但唐謨專欄】台灣為何拍不出《屍速列車》? 台灣有的是立法院與《逃出立法院》

立法院,民主的象徵。我們對民主感到很驕傲,但是立法院,卻是心中最慘不忍睹的一塊,光想到都覺得心虛;有時候會想,這種東西,乾脆炸掉算了。以台灣立法院發想出來的活屍恐怖政治血腥喜劇《逃出立法院》的前提是,立法院的互相攻擊打來打去的鬧劇,跟活屍咬人的畫面,全無二致。曾經有部美國兒童電影《魔法靈貓》(The Cat in the Hat),片中出現台灣立法院的打鬥實況,一個白衣立委衝向前去把一個黑衣立委撞倒,完全就是活屍亂咬人的前置動作,而這已經是16年前的電影了。
於是,這部《逃出立法院》精心安排了一個故事,把黨派鬥爭、政治陰謀、父女親情、男生愛女生、死替代役、沒水準的記者、還有高慧君..... 通通放進一場立法院的表決大會,然後放活屍進去。所有立法院的醜態,那些光怪陸離,人世愛恨悲歡離合等等,就通通交給活屍去解決了。

活屍電影在台灣頗受歡迎,我們都看了很多。《逃出立法院》在活屍電影類型其實中規中矩,故事結構轉折,人設等等都符合活屍電影的標準規格;但是這部片出現在台灣,卻意義非凡。首先,《逃出立法院》或許也是台灣少數的「剝削電影」。剝削電影就是把一個正在火的社會事件,在一個星期內寫好劇本,再一個星期拍出來,把這題目狠狠地消費一番;這麼短的時間完成的電影,劇本一定荒腔走板,演員一定亂演,但是卻把該事件生猛有力地呈現了出來,而且讓觀眾很有感覺。
《逃出立法院》製作品質當然不爛,而且根本很棒,但卻是少數以剝削電影的形式,呈現社會實況的電影。雖然立法院的醜態長來已久,並不是什麼正在火紅的事;但是如果是一部即時陶侃社會現況,品質又不堪的剝削電影,一定很難被接受。隨便想個例子,台灣現在有可能拍一部消費「罷免」主題的喜鬧片嗎?拍的人一定戰戰兢兢,很多人可能沒看就先罵了。想想看,連《返校》這麼「正經」的電影都受到很多責難了.....
所以,在沒有剝削電影市場的台灣,《逃出立法院》嘻嘻哈哈地完成了第一個基本任務;此外,《逃出立法院》或許也是B級製作的示範。台灣其實並沒有真正的B級電影,因為台灣沒有真正的A級電影(因為台灣沒有真正的大明星等等)。但是B級電影的基本前提是:我沒有想要賺大錢,只要能夠回本,我就卯起來玩。也正因如此,B級電影比主流電影更大膽、更敢講、敢玩、敢冒犯人,只要..... 抓住基本觀眾。

《逃出立法院》確實是一部低成本小眾電影(B級片),它深知經過這些年的電影文化,台灣已經教育出了一批這樣的電影觀眾。他們可能看不懂藝術片,但是他們也有非主流品味。他們對於金錢,行銷堆積起來的東西不感興趣,卻喜歡怪怪的,挑戰(文化,美學)禁忌的,會讓人腎上腺噴發的東西。《逃出立法院》也並不是真的挑釁了什麼,但是可以看見毫無顧忌的風骨,沒有在給你假掰。種種極度的荒唐荒謬,很冷的笑點,還有不要錢的血漿,都會讓你..... 很有感覺。
這部電影在形式上,也結合了當代台灣流行文化,例如youtube影片風格的影像、卡拉OK、遊戲、還有台灣男生最有感覺的替代役引述等等,雜七雜八混在一起,風格特異。我在想,台灣男生這麼多人當替代役,以後可能不會有「報告班長」,而會變成「報告替代役」,主角可能會是大鶴(配角庹宗華)。
所以說,我們常會問:為什麼台灣拍不出《屍速列車》,因為台灣根本沒有那種東西,台灣有的是立法院。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