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關注海洋環境的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自2016年開始與中華鯨豚協會、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合作,統計從1994至2016年間,有33隻鯨豚死亡和海洋廢棄物有關。而最容易被誤食或傷害鯨豚的垃圾,則包含了陸地上常見的塑膠袋、雨衣、瓶蓋、塑膠板、打火機殼等。
【鯨豚送行者番外篇】今日鯨豚明日人類 懷孕鯨魚3個胃全是垃圾、藍鯨被繩索纏繞活活餓死…

造成鯨豚擱淺、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讓人怵目的,莫過於誤食人為垃圾、或遭廢棄漁具纏繞而死亡的鯨豚。2019年一隻懷孕的柯氏喙鯨擱淺死亡,胃中除了來不及出生的鯨魚寶寶,還有6個以上的塑膠袋、4個麻布袋、硬質塑膠片1塊、數團纏繞在一起顏色粗細不一的長條狀塑膠、2條粗細不一的魚線,各式垃圾堆滿一張塑膠長桌;去年桃園一隻糙齒海豚擱淺,胃中被發現有一只藥局的塑膠袋,上面甚至印有「健康」2字,十分諷刺。
除了人為垃圾之外,海洋中的廢棄漁具,也會危害鯨豚。去年台灣首度發生藍鯨擱淺事件,解剖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這隻藍鯨的胃裡什麼也沒有,且一隻健康的大型鯨類體表下的鯨脂(blubber)至少有20至30公分,體重至少要有100噸重,眼前藍鯨脂肪厚度卻僅有7、8公分,體重僅20公噸。研究人員推測,讓這隻少年藍鯨如此削瘦的主因,和牠頭部和頸部纏繞了一條長達6公尺的尼龍繩有關。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AP)在2018年發表的報告中指出,每年有多達64萬噸的漁具,受天候、地形或人為影響斷裂或遭遺棄在海中,變成「幽靈漁具」,在海中飄浮。而這些幽靈漁具雖然已無法再被人類使用,但留在海中仍可能被鯨豚誤食,或纏繞鯨豚、導致鯨豚受傷,長期也會造成海洋塑膠微粒及重金屬汙染。
2019年海保署統計海底廢棄物清理量,以廢棄漁網漁具占60噸為最大宗,同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發布「台灣廢棄漁具圖鑑」,指出台灣刺網漁業為沿近海最主要的家計型漁業,網具使用量大,常可能因天候不佳、漁具纏繞或意外丟失,成為海中廢棄漁網,呼籲政府儘速管理。
漁業署預計在今年7月起強制執行「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要求漁民在漁網的浮球及間隔50公尺的浮子上必須標示漁船編號,若漁具因任何原因無法回收,就要主動通報政府機關,漁民如果網具流失未主動通報、或是未標示者,最高可罰15萬元。
至於海中的塑膠垃圾,黑潮基金會董事張卉君指出,近年雖常見淨灘活動,但她直言「源頭減塑才是關鍵」,唯有在生活中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膠產品,才能根本避免垃圾在可能未被妥善處理的狀況下流入海洋。而除了垃圾及漁具等海洋廢棄物之外,人類在海上的船運、漁業及施工行為也常影響鯨豚,應建立監測、迴避機制,或是在船隻上加裝蜂鳴器、提醒鯨豚閃避,避免鯨豚受到船隻撞擊、或因驚嚇導致緊迫。
「今日鯨豚、明日人類」,張卉君說,鯨豚是海洋中的指標物種,牠們的生活狀況反映當下環境現況,這也意味著,關注鯨豚及海洋生態,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人類自己所期待的生活及未來而努力。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