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逛60公里南迴藝廊 發掘台東原住民部落之美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2021南迴藝術季作品《在斜坡上的瞭望》,作品有如鷹之眼,居高守護著山林大海與部落。
2021南迴藝術季作品《在斜坡上的瞭望》,作品有如鷹之眼,居高守護著山林大海與部落。
今年南迴藝術季邀請國內外14組藝術家創作,設置在南迴公路沿線的美麗作品,希望遊客不再只是匆匆而過,而是有機會停下腳步,尋找作品的同時,也能彎進公路兩旁的原住民部落,感受在地的人文風景。
最近的花東很文青,「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東海岸藝術季」「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等大大小小的藝術季正在登場。今年南迴藝術季以「Sicevudan從這出發」為主題,Sicevudan是排灣族語的匯流、源頭之意,邀請國內外14組藝術家創作。
在長達60多公里的南迴公路海岸線上,藝術家饒愛琴與敲裂拼姬工班在太麻里鄉三和村創作的《陸發岸Ruvuwa'an.發芽》,是這次南迴藝術季最北端的作品,特別選址在「原住民祖先發源地碑」對面的椰林間,以大洪水過後,卑南族石生系統神話故事為創作概念,5個不同形體的繽紛馬賽克石柱,象徵不同人種自發源地開始發芽、茁壯、開花。
述說卑南族神話故事的《陸發岸Ruvuwa'an.發芽》,特別選在原住民祖先發源地碑的對面設置。
華源海灣休息區以漂流木做成愛心的地標。
不過此地腹地不大,想要臨停下車、喝個咖啡休憩一下,建議南行至有著用漂流木打造成心形、寫著「平安」兩字地標的華源海灣休息區。這裡有行動咖啡車、涼亭和可乘涼的老樹樹蔭,天氣好時,綠島、蘭嶼兩座島嶼清晰可見。
海灘上還有美國藝術家安德烈斯阿瑪多(Andres Amador)的創作,喜愛研究古代幾何藝術的他,以沙雕及疊石呈現南島圖騰文化,雖然想要看到作品《協調的混沌》全貌得出動空拍機,但遊客還是可走到海灘上近距離欣賞。
在長達60多公里的南迴公路海岸線上,藏著多件藝術家的創作,留待旅人去發掘。
華源海灣沙灘上有來自美國藝術家安德烈斯.阿瑪多的作品《協調的混沌》。
再往南行約6公里,彎進前往沙灘的小路,來到「千禧曙光紀念園區」,這裡是西元2000年舉辦「千禧迎曙光音樂會」的地方,園區內設有曙光紀念牆與曙光紀念碑。事實上,太麻里的排灣族語「Tjavualji」,意思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來到「日昇之鄉」,早起看日出是不少熱血遊客必體驗的一件事。
在這片美麗的海灘上,南迴藝術季共設置了兩件作品:台灣藝術家林子堯的《潮‧南》與以色列藝術家伊丹扎勒斯基(Idan Zareski)的《行走的意識》。不過許多人會把兩者當成同一系列作品,畢竟脫掉鞋子、解放雙腳,坐在沙灘上光著腳丫子的巨人,把藍白拖遺留在沙灘上,感受潮汐與大海的魅力,一切都很合理。
喜歡旅行的以色列藝術家,作品《行走的意識》讓光著腳丫子的巨人悠哉攤坐在海灘、享受海風吹拂。(胡耀仁攝)
林子堯在千禧曙光紀念園區的海灘上,所創作的巨型藍白拖《潮‧南》。
吹完海風,轉往太麻里火車站,車站前規劃出一處小花園,黃澄澄的向日葵花海正在綻放中,身為排灣公主的藝術家武玉玲,以五彩繽紛的尼龍繩編織出如夢境般的拱門,拱門下方設有鞦韆、大石,作品取名為《我輕輕聽》,就是希望來車站的旅人可停下腳步,坐在石頭上或盪個鞦韆,側耳傾聽山林與海洋在唱歌。
藝術家武玉玲以不同顏色的繩索,編織出亮麗繽紛的作品。
武玉玲希望透過作品《我輕輕聽》,讓每位旅人暫停腳步,傾聽山與海的聲音。
位在台東太麻里鄉南端的金崙社區,算是南迴公路之旅最佳的中繼休息站,小小社區裡有火車站、加油站、溫泉旅宿、超商和餐廳;以排灣族為主的聚落裡,也有阿美族、閩南人和榮民遷入,一如藝術季的主題,大家在此跨越族群、突破邊境框限,生活在一起。
太麻里火車站站前馬路,彷彿直通大海,成為旅人必拍景點。
走出太麻里火車站,外頭就有南迴藝術季的作品。
太麻里火車站外,種植一片向日葵花田。
藝術家陳淑燕與杜瓦克都耀合力創作的《在斜坡上的瞭望》,選擇落腳在山上的金崙舊部落。順著蜿蜒小路,一路往山上走,最後來到一處空地。創作者在斜坡上以漂流木、竹子、鋼筋與鐵線等多元素材,編織出一只如鷹隼般銳利的力量之眼,下方則是令人屏息的開闊美景,可眺望金崙溪出海口與金崙部落;馳騁海上的高架金崙大橋和橫跨溪流的南迴鐵道,望向海洋的眼睛,彷彿也正在守護眼前這片山林河谷與部落。
從金崙舊部落眺望,金崙溪、金崙部落、金崙大橋和南迴鐵路一覽無遺。
作品《在斜坡上的瞭望》外型如鷹之眼,俯視眼前的故鄉山林。
藝術家陳淑燕與杜瓦克‧都耀擅長以複合式媒材創作。

2021南迴藝術季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