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5年講故事給台灣孩子聽 她讓瑞士圖書館有中文書了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在瑞士長大的小朋友們,捧著中文繪本。(凱西提供)
在瑞士長大的小朋友們,捧著中文繪本。(凱西提供)
在異地成長的孩子,如果能在圖書館看到自己的母語書籍是什麼感覺?在瑞士生活6年的台灣媽媽凱西,為了讓更多在瑞士生活的異鄉孩子能讀到中文書,奔走各圖書館央求在在架上放上中文繪本。如今在瑞士,已經有超過5間圖書館因為她,看得到中文書了。
語言沒有優劣,卻是表達自己文化的最佳工具。凱西6年前跟先生因工作移居瑞士,在異鄉生養兩個女兒,與同為台灣媽媽的友人聽了一場來自中國母親的繪本分享,「當時想說,住在瑞士的台灣人也很多,我們自己也可以做。」凱西回憶說。
最初從家裡的小聚故事會開始,因為經費拮据且人數增加,這群台灣媽媽們帶著孩子每週找野餐地點或者戶外場所,瑞士嚴冬時節,戶外不適合長時間久待,就躲進購物中心的遊樂區。無論如何,說故事是不能斷的。鐵了心要讓孩子懂母語的台灣媽媽們,從5、6個家庭開始,人數不斷增加,「講故事1年後,終於有能力大家分擔,租下社區活動中心。」
語言是橋梁也是記憶的根,5年來每週一次,凱西講了將近200本的繪本,每本書都有自己顏色和場景,有台灣的地理和文化。孩子們聽故事時,會閃著發亮的眼睛,這個「瑞士媽媽們的中文故事會」也成為遠嫁瑞士台灣媽媽們的避風港,「有媽媽跟我說,這是她每星期最重要的一天,可以用力講母語的時光。」
瑞士媽媽們的中文故事會,是許多人的心理支持。(凱西提供)
「語言沒有優劣,是一種平等。」許多遠嫁瑞士的台灣媽媽,因為缺乏支持,孩子上小學後就不再跟母親說中文。「在圖書館看見自己的家鄉的文字,對孩子來說是心理層面的被認可。」每一個中文字的出現,都是連結,情感的支持遠比一切都重要。
瑞士國內有4種語言廣泛流通,德語、義大利語、法文及羅曼語。如果在圖書館找書,前3種語言是主要優先,並依照不同語區書本量各異,接著才能找到周邊國家的語言書籍,例如西班牙文、英文。「如果以語言優先度考量,中文是不可能放在圖書館的。」
小朋友們很認真很專注的在聽故事。(凱西提供)
為了讓更多孩子能自由的看見中文書籍,凱西奔走各圖書館,央求以捐書方式,讓圖書館能收錄中文書,「被回絕了至少3、4年,主要原因是沒有閱讀人口,不符合需求。」於是她有時將「故事會」的地點移進圖書館,讓管理者看見黑頭髮黃皮膚的台灣人,也有想被圖書館照顧的需求。
「後來圖書館換系統,我們終於有機會讓中文繪本進到圖書館。」然而圖書館無人會中文,根本無法針對中文書籍作有效管理,凱西與同樣講中文的媽媽們編寫德文的清冊,並首度在蘇黎世的公立圖書館Schütze 分館,捐出100本繪本,包含正體中文30本,簡體中文繪本70本。
中文書進入瑞士圖書館,終於算是有了一道曙光。她們繼續奔走瑞士各圖書館,如今已經有5間圖書館願意以捐助方式將中文繪本擺放在書架上。然而,目前的繪本全是凱西與媽媽們的自掏腰包,面臨嚴重的繪本短缺狀態。
「平均一千元的繪本,從台灣寄來需要兩千元的運費。」漂洋過海的繪本,也是異鄉長大台灣孩子打開家鄉認識的主要管道。「目前還沒有任何人真的有辦法寄繪本過來,因為真的太貴太貴了。」面對繪本短缺,凱西不得不上網尋求繪本捐贈。圖書館裡的每一本書都是打開台灣與瑞士連結的大門,也是最支持異鄉人生活的動力。

瑞士媽媽們的中文故事會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