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走春1】看一眼沙灘上的「落山風藝術季」 開闊胸懷迎接新春到來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外觀像車城名產洋蔥一樣的作品《跟風· 起舞》,舞者剛好在沙灘上躍起。
外觀像車城名產洋蔥一樣的作品《跟風· 起舞》,舞者剛好在沙灘上躍起。
春節前後,正是落山風起來的季節。這股強風從每年10月開始到隔年的4月,翻過山脈來到恆春半島。風起時站在沙灘上,可以看見灘上捲起黃沙。「落山風藝術季—萬種風情」以這股風為主題,打造18件地景裝置,座落在海口港沙灘與看海美術館雙主場。
有陽光的白天,我從外觀彷彿洋蔥、長友大輔的《跟風·起舞》邁開看展的腳步,透過藝術讓風吹走生活中的疲憊;范承宗的《The Wind Comes》以上百葉片反映天空的藍色和夕陽的金黃;海灘的一頭,有間白色小屋《等一處風景》是可以安靜看海跟感受風的地方;《珊弧·山瑚》複雜有機曲面的美麗型態,勾勒出沙灘與海平面的角度。
打開門,走入《等一處風景》,前面就是大海。
走入是方形的門框,走出卻是圓形視角。
《 The Wind Comes》作品內外,照出不一樣的天空和海洋。
欣賞《珊弧·山瑚》,可以站在不同角度,比對海平面的樣子。
《 珊弧·山瑚》使用3D列印,細細勾出作品的弧形外觀。
沙灘上造型奇異的《風神號》,用金屬構件打造出如同未來的宇宙飛船,墜落此沙灘的幻想場景;《What We Catch, What We Got》的漁網被用作捕捉回憶和風景的象徵;《飄移之海》編織的水母,如同在海中漫漫飛翔一般;《風之舞》用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交換原理,讓作品在風中不斷舞動,呼應這場有風的盛禮。
細看《風神號》,有許多金屬細節。
細看《What We Catch, What We Got》漁網,有城市縮影。
水母上方是運用編織法完成。
《 飄移之海》作品形似水母,就這樣站在沙灘上。
風起時,《風之舞》會開始自由舞動。
我透過《火蘆葦》聽見海風的聲音,跟著人潮在為藝術季打造的飲料販賣機前,買一瓶「落山風」限定飲料,等著夜晚的魔幻時刻降臨。傍晚後的海灘,因為燈光而有了與白天截然不同的魅力。由朱志康創作的《來自海上的風景》點燈了,佇立在海邊的教堂,白布條隨著風吹拂,恬靜而翩然起舞,偶爾張牙舞爪,象徵生命的過程。風吹起時,後方的天空成就出最美的大景。
《火蘆葦》象徵天然植物生長在沙灘上,貼近作品的空心,可以聽見風聲。
專為藝術季打造的紀念品販賣機,可以買到水和限定汽水。
《來自海上的風景》最美的觀賞時段是日落,天空上色,藝術教堂在風中擺動。
《風神號》的夜晚,展露出點亮的零件部位,有荒蕪也有探索的氣息。《跟風·起舞》的LED燈條,像海浪般出現。大量光照反射的《風濤》作品整體外觀與周遭地景融合為一,透過虹膜片的幻彩效果,在暖陽照射下因材質的特性,映造出七彩斑斕的光波,傍晚後搖身以另一種姿態呈現。
《風神號》的夜晚,更具神祕氣氛。
《風濤》透過虹膜片的幻彩效果,閃爍出特殊光澤。
《跟風·起舞》也是休憩好所在,累了可以在裡面稍歇片刻。
跟著風,我走進「看海美術館」,這兒還有3件藝術作品。使用搖豆子擬音方式,打造出仿真潮水聲音的《海口潮聲》,是一艘古董船型的裝置,彷彿真實行駛在海上;《風之形—落山風版》透過紗質布料與光點,呈現海浪的形狀;還有視覺上的《海之脈動》,運用10個透明的螢幕裝置,以光線、流體、風動等意象,打造成極具現代與科技感的藝術作品。
「看海美術館」也有展出3件作品可以欣賞。
《海口潮聲》聽得到浪聲,其實是用豆子在作品內搖晃發出的擬聲。
《風之形—落山風版》有感應裝置,將手舉高,海浪會隨之躍起。
《海之脈動》運用10個透明的螢幕裝置,創造不同的舞動。
最後的終點,走入有荒墟感的《我心中的傍晚黃昏》,入夜的傍晚時分,色溫最低,光線射入窗口的角度最斜。低色溫黃光照過排風扇葉片,視覺痕跡留在沙灘,一抹斜陽打在裝置上,實在迷人。
《我心中的傍晚黃昏》有種末世氣息,遺世而獨立在沙灘一隅。
策展人蔡致偉結合風與藝術作品,妝點整座沙灘。
「落山風藝術季」設計了各種文青伴手禮。

落山風藝術季—萬種風情

  • 展覽期間:即日起至2022年3月1日
  • 展覽地點: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港、看海美術館
  • 展覽時間:24小時開放

看海美術館

  • 地址:屏東縣車城鄉海口路1-12號
  • 電話:08-882-5601
  • 開放時間:10:30~18:00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