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海洋生態多樣且豐富,但是島嶼氣候乾燥少雨、岩盤地質多沙,造成植物生長艱困,在地蔬果像是澎湖稜角絲瓜、蘆薈及仙人掌、白膜花生等正是因為生長緩慢地累積養分,而產生了風味濃郁的滋味。
跳島玩水追花火節和植樹 未來到澎湖可走進林蔭裡野餐

炙熱的艷陽、強勁帶鹹的海風、咾咕石、玄武岩…澎湖群島海洋生態豐富,但是島嶼氣候乾燥少雨,地貌上的植物乾枯焦黃,陸域生態嚴苛。「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澎湖縣林務公園管理所」和「和泰汽車」就共同合作於澎湖造林,在海島種下5千棵多樣樹種,希望民眾除了來澎湖跳島玩水、吃海鮮和追花火節,未來也能走進森林小徑在綠蔭裡野餐。
澎湖雖然擁有獨特物產,但是想要大量種植經濟型的作物卻十分困難,澎湖縣林務公園管理所所長李振綱分析,由於澎湖海岸特有的鹹水煙效應、熔岩地質造成的方山地形等種樹惡地,造成植樹及綠化困難。
李振綱舉例,就連當地居民種菜也得在菜園周圍砌上以咾咕石牆搭成的「菜宅」,才能為嫰苗擋風,因此,能夠挺過強勁帶鹹的海風襲擊而存活的蔬菜相當珍貴。




「澎湖的海洋教育已跟上腳步,但陸地上的自然教育發展相對緩慢。」長期投入澎湖綠化工作的李振綱形容:「在澎湖植樹是與天鬥法,樹木往往是今天夏季生長3吋,又被冬季強風帶來的鹹水煙弄枯2吋。」想在旱地裡找到適合的在地樹種,需要不斷實驗,以及想方法提高存活率。
慈心基金會從2010年開始推動「種樹護地球」,在各地推動植樹護地行動。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就有感,澎湖造林困境包括炎熱、瘠土,更因為海島周圍都被海洋包圍,強風比起金門離島或其它海岸線更強烈,這一次在澎湖就使用特製水寶盆,保護幼苗初期的生長,期待能適應澎湖嚴苛的氣候順利長大。



選在上週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慈心基金會、澎湖縣林務公園管理所與和泰汽車共同於澎湖造林,在1.5公頃土地種下5,000棵多樣樹種,樹種包括有海葡萄、土沉香、蘭嶼羅漢松毛、木柿、欖仁、銀葉鈕扣樹等。「五德國小」四年級學生田翊廷跟同學們一起種樹,他說之後要常常回來看著小樹們長大。



截至2021年底,慈心基金會已於全台各地種下71萬棵樹,植樹環境遍及海岸沙灘、市區綠地、高山林地,從海拔-2公尺(地層下陷區)至高山2,504公尺,關鍵技術是透過海岸造林植樹利器—水寶盆關鍵技術,克服不利植樹的海岸環境。慈心基金會指出,希望發揮種樹效益於國土保安、屏障潟湖產業、豐富生態多樣性等任務。
今年地球日的主題為「投資我們的星球」,若能為土地種上一棵棵樹苗,正是對大地、對空氣投資;希望幾年以後,澎湖的小樹們長大成樹蔭,人與植物在這顆星球上相互陪伴照顧。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