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大咖】潛台詞、隱滋味 詹姆士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詹姆士喜歡看戲,也看了很多戲, 就是沒想到自己會真的來演出。「排戲的過程感受很多,後來才知道, 我開始讀本、剛開始排戲, 那時的我都很表象。」
詹姆士喜歡看戲,也看了很多戲, 就是沒想到自己會真的來演出。「排戲的過程感受很多,後來才知道, 我開始讀本、剛開始排戲, 那時的我都很表象。」
大家都知道詹姆士是廚師,不過,當他在舞台劇中演廚師時,那又是什麼樣的光景呢?那些他做菜時擅長的馭繁為簡、清晰簡要的步驟,以及自信掌握的節奏,在開始排演舞台劇時都崩解。他正在學,嘴裡說著台詞,永遠不只有台詞這一味而已,說出這一句台詞之前,應該已經在心裡先滾好一鍋湯、備好料了。於是一句台詞不只是一句台詞,沒現於台前的隱味,才因而讓一個角色活了。

開發新領域 詹姆士

本名鄭堅克,1968年4月26日生。原本經營餐廳,2011年以《型男大主廚》獲金鐘獎最佳綜合節目主持人獎。現主持《型男大主廚》《詹姆士出走料理》節目及YouTube頻道《姆士流》。其參與演出的果陀舞台劇《摘心米其林》將於7月22日至24日(台北)、7月30日(台南)、10月22日和23日(新竹)及10月29日和30日(高雄)演出。

詹姆士沒教女兒做菜。他說,「有人會想教自己小孩做菜,我沒有,不需要,因為我給她味道。」即使以前開餐廳之時,他回家都還是不倦於做菜,家人許願點菜,詹姆士就會做。一道料理,有他的想法、創意與經驗,當然,也是炮製情感之處。

名廚變菜鳥 重新摸索調味方式

有天詹姆士的女兒與室友較藝,她做黑胡椒醬。跟父親形容,覺得少了一味,於是開始跟詹姆士講她烹煮的流程。詹姆士分析,洋蔥跟蒜頭的大小不一樣,先炒洋蔥後要留幾分鐘炒蒜末,聞到蒜頭的味道出來,再進行下一個階段⋯後來女兒再試就對了,「我現在是這樣告訴她邏輯。」
外景節目時,詹姆士常挖受訪者的內心。但沒想到,有一天會把這能力用到自己演的角色身上,一步步建構出角色個性。
我驚醒!等下,這是人物專訪,不是《姆士流》頻道呀!不過,這倒也不是出入太大,畢竟人生跟做菜有太多可以對位呼應的地方了。詹姆士將演出舞台劇《摘心米其林》,他說起如他這樣一個演戲菜鳥初演舞台劇的許多感受時,我便想起,廚房新手面對鍋碗瓢盆的手忙腳亂,一步一步來或許不難,但你怎麼知道那是對的味道?這也是詹姆士在劇場排練時所面臨的自我提問。
幸好,與詹姆士一起合作的演員曾國城、黃嘉千,都可以算得上是舞台劇界的資深主廚吧。他們知道自己在戲劇的廚房之中,調味、香料要下多少,煲湯要有什麼材料方能煮出湯料深度。詹姆士坦言興奮、害怕跟壓力。如他第一場戲就是跟黃嘉千演,他以閒聊的方式在聊,「但嘉千很客氣跟我說,她是每一句台詞都有目的性去演出的。因為舞台劇的台詞本來就不多,每一句會有它的意義存在⋯」詹姆士直道:「那時我並不懂。」
心情不好時,詹姆士會把做菜難度拉高,專注做菜過程,就不會去想那些讓他心情不好的事。
因為黃嘉千近期的新聞,不禁讓人思及,演員有許多潛台詞,終究都必須與自己人生呼應的吧。詹姆士跟她剛對戲時,還沒進入狀況。他在劇中的角色是患有絕症的廚師,黃嘉千所飾角色費歐娜的父親也是廚師,是在廚房過世的。剛排戲時詹姆士還不懂,事後才為自己的角色堆疊出更多脈絡,「我演一個絕症的人,聽到這應該會有很多內心戲,因為我也隨時都有可能在廚房裡走耶。雖然是聽著她的話,但我一定已經進入我的世界裡⋯」

期間遇徬徨 幸好有城城與嘉千

詹姆士說:「這裡面的潛台詞,是我沒有經歷過的東西。」他提到好友曾國城也會跟他聊角色,是一個幫助詹姆士把角色的血肉具體化的過程。「城城就問我,你的角色為什麼要回到你的家鄉?」或是,他們兩個人在戲中的角色有沒有可能根本就是學長學弟,把這些東西加進去,呈現的互動方式會不一樣,「以前我可能只覺得,城城的角色是來偷我祕方的人。但他如果是我學長,我講話的態度會不一樣。我才發現,一個舞台劇演員必須為他的角色做很多功能。」
詹姆士(左)與好友曾國城(右)在舞台劇演廚師,曾國城對他的演出是有話直說。(果陀提供)
在進入劇場之前,詹姆士只是把這個角色當成一個廚師,有個自閉症的弟弟。後來他開始會去問,竇智孔演的會是哪種樣子的自閉症,他又要如何決定和竇智孔的互動。把人的故事流轉填進角色之後,「他的個性,遇到一杯美式咖啡會怎麼樣,一直填下去。中間我會徬徨,還好城城跟嘉千教了我很多。」
台詞是一個刺激物,刺激出角色要傳達的舉止與愛欲,也把長久以來存在於詹姆士心中,對戲劇的喜好給激發出來。那是一個嶄新而陌生的自己。到了54四歲,還可以發現自己的不懂,發現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這當然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演戲如做菜 先知複雜才能簡化

詹姆士愛看戲,看李國修編導的《女兒紅》時,因為想起了自己的媽媽,竟嚎啕大哭。雖然沒想過真的演戲,但也不排斥。他可以調和自己與新的事物,在料理食物時,也是一個時時有新想法,以邏輯去實現它的人。
詹姆士的做菜影片教煮絲瓜時,想起了已逝母親的絲瓜總是煮得太黑。那是思念,之於他,做菜總是充滿記憶與感情。
詹姆士喜歡研究香料,但外景時,有時手上香料不盡然是心中所想,只能盡力調出他想要的味道。他說:「手中無秤砣,心中有斤兩,吃一吃,少這個,再把需要的東西放進去,那就是對的。沒有辦法格式化。」看著曾國城演戲如他煮菜般,如臻化境去調整,他做了一個遙望的表情:「演戲我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只能看著他們⋯」
因為進入劇場,詹姆士現在連追劇時所看的細節都不一樣,「這對我來說是最有趣的,不同的年紀有新的體會。」
詹姆士形容,關於演舞台劇,自己正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做菜若要化繁為簡,那必先體驗繁複才能得出簡要。可能演戲也是如此,但詹姆士就算可以感受這邏輯,演戲的實際操作上他還在學,「找一個不會做菜的,說化繁為簡,但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繁啊?」而在戲中他還要唱歌跳舞,雖然暫且被導演梁志民說像是跳廣場舞的大叔,但他就是一直跳、一直聽、一直學。

創意加邏輯 味道被深刻在心底

詹姆士在味道、在體驗上願意多去嘗試的創意天性,應該是來自他的父親。他爸爸鄭武旭在開餐廳之前,最早在五星級飯店工作,是企業家蔡辰男的專任祕書,老闆請客,他處理客人吃什麼。政要好料吃夠多了,詹姆士爸爸就調出新鮮感,雖是粵菜,但勾芡時放一點海膽,把日本料理放進去。詹姆士笑:「我們老是跟他說,你很愛亂加耶!」
詹姆士對自己的YouTube頻道定位清楚,菜色簡單、成功率高。「那觀眾就會跟著你,因為不會錯。」(翻攝自詹姆士IG)
比起父親的創意,詹姆士說自己多了邏輯,也總是可以說出一番道理。而化繁為簡,在他的姆士流頻道是最清楚的,他的頻道有近93萬的訂閱者,他做菜看來簡單,好像每個人都可以煮得成,自有他說服人而輕鬆的一面。
詹姆士想起,有一回他和女兒各自在KTV,女兒反常帶著她的朋友來打招呼,這些朋友各自在不同國家留學,「都來跟我握手。這幹嘛?原來他們各自待在美國、加拿大、英國,他們說:『你讓我們知道怎麼做家鄉菜⋯』」身體走得再遠、心底再是倔強,最終,還是會被味道所呼喚,會被味道所馴服。口腹之欲,豈止口腹之間。

場邊側記

詹姆士說自己是一個很小就長記憶的人,而這些記憶輔助了他的嗅覺、聽覺跟味覺。空氣裡秋天來的味道,或是他第一次吃到這東西是什麼時候,又是誰給他吃的。而這些有助他記住味道。「我外景17年,只要是我拍過的菜的照片,在哪個國家,它怎麼做,包括做的人,長相我都記得。」原來這全是姆士流的隱味伏流。

妝髮:W Studio美學概念學苑 服裝提供:H&M(格子外套)、SMG still moving under gunfire(淺藍色襯衫)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