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荷西至日治時期,和平島皆被視為是極重要的戰略位置,這裡留有頗具規模的「社寮東砲台」,由於被發現得較晚,部分設施已毀壞,建築也被巨樹盤根占據,但從舊有的石砌蓄水池、指揮所、機槍堡、觀測所和彈藥庫等,還是能感受當年軍事要塞的警戒氛圍。
【斜斜的基隆2】藝術展帶我尋覓消失中的手工編網、山林砲台 翻閱一頁頁新鮮基隆

「山頂的嘰嘰喳喳 斜斜的生活 × 斜斜的基隆」藝術展就像一頁楔子,引誘我不停閱讀基隆每一處未曾到過的地方。我試著往山裡走去,民宅深處,或是片片綠意底下,藏著斑駁的歷史印記。

另一處「獅球嶺隧道」是全台灣第一座也是僅存的清領時期鐵路隧道,在光緒14年巡撫劉銘傳時期,耗時兩年多才完成的鐵道,直到日治時期,實施鐵路改道才逐漸荒廢。如此具有意義的地點,我毫無懸念的也想去走踏,可惜目前隧道內仍在修復,南北向隧道口尚未開放通行,只能留下「到此一遊」美照,待他日再訪。


日治時期的「基隆港」事實上指的是「正濱漁港」,當時是台灣第一大港。大小船隻停靠漁港裡燈火點點的景象,或許只有走過那段歲月的人們才能夠體會。聽聞正濱漁港有對兄弟檔,至今仍會在漁港邊手工補破網,我決心碰碰運氣,在港邊尋覓他們的蹤跡。


雨過天青的午後,我終於「循線」找到人稱「草哥」的莊松雄與弟弟莊德興,兩個人的歲數加起來超過150歲。原在宜蘭礁溪務農的兩兄弟,年輕時因基隆繁榮、工作機會多,便一同過來打拚,那時光是正濱漁港周遭就有20多家手工漁網店,兩人學了技術便頂下別人的店,一做就是數十年。


草哥說,在漁船歸來的時間,無論刮颱風、下大雨都得修補漁網,練就他一眼能看出漁網破綻的功力,而直接在漁港邊補破網,也是為了搶時間修復船家們重要的生財工具。

時代變遷,漁業興衰,現在的正濱漁港僅剩兩家手工漁網店,草哥自嘲這是夕陽中的夕陽產業。我問他為什麼還要繼續做?他笑笑說:「漁民說我們若是不做,他們會很頭痛,破網找不到人補。」而我和漁民一樣,私心希望編織出漁民希望的畫面永遠不會消失。


社寮東砲台
位置:基隆市中正區和憲里和一路後山頭及天顯宮後方營區
獅球嶺隧道
地址:基隆市安樂區崇德路129號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