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鍾延和痛到想吶喊,但是他什麼聲音都發不出來。與喉癌奮戰3年,他再也開不了口說話。3個月前,癌細胞捲土重來,他回醫院化療,但腫瘤仍無情地從他嘴裡、臉上長出來。
他顫抖地走到客廳桌前坐下,強忍著全身不適,朝腹部胃造口灌了1瓶牛奶。之前為了有力氣做木工,他堅持1天灌滿8瓶,現在灌不下這麼多了。一陣咳,濃痰從他頸部氣切口溢出,他趕緊擦掉。這麼用力「吃」,接受醫師在身上開這麼多孔洞,積極治療,就是為了活下來。畢竟這個家還需要他撐著,看著重度智障的長子,妻子做事又不靈光,還有92歲中風的母親,他死都不能放棄。
在鍾延和快撐不住的時候,居家安寧護理師陳香君聽到他的痛苦,扶住了他。
緩和醫療第一步 凝聚家人共識
陳香君在桃園平鎮開了一間獨立型的居家護理所「仁仁」,除了從事長照,也跟醫院和診所醫師合作,在社區從事居家醫療與居家安寧的工作。3年前,她因為照顧鍾延和的母親,看到鍾家的困難。鍾延和帶著家人借住在家族祠堂裡,陳香君看他拖著病痛還要工作養家,提供管灌牛奶給他。看著鍾延和病情一路往下,她多次徵詢他是否讓團隊裡的安寧專科醫師來幫助改善疼痛和生活品質,鍾延和都婉拒,好像一接受就表示他垮了。雖然知道化療沒有效,他仍堅持做完,但他越來越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