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最前線】拒幫房東賺錢 他們靠餐車創業月收百萬拓新路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李暟䔗在疫情期間創立「峇馬來炒飯」餐車,以租賃方式降低餐車創業門檻,在南台灣含加盟共有8台餐車。
李暟䔗在疫情期間創立「峇馬來炒飯」餐車,以租賃方式降低餐車創業門檻,在南台灣含加盟共有8台餐車。
2022年,6都店面租金以3至16%不等漲幅,成了壓垮店家的最後一根稻草。免被租金瓜分利潤,營業時間、場域更彈性的行動餐車強勢崛起,從北到南都能見其蹤影。
本刊採訪3位餐車創業主,在這之前,他們都曾開店,卻因種種變數,美夢變惡夢。股東不合致倒店背債的李暟䔗,用5萬元創「峇馬來炒飯」餐車,半年賺百萬元成功脫貧;「行丼」與「蛋塔村」雙品牌餐車創辦人邱源和,擺攤時間集中火力,陪癌妻走完最後一程,旗下現有10台餐車;人氣幽靈餐車「胖子修」讓蔡嘉修月收150萬元。遊走灰色地帶的餐車,吞罰單、遭驅趕成隱形成本,仍有新血前仆後繼投入,為自己人生闢出新路。

找到自己的專業 加以放大

氣象預報鋒面過境,果真「峇馬來炒飯」餐車在台南大東夜市開張不到1小時,天空下起暴雨,卻驅不走排隊人龍。簡陋頂棚只能遮半身,老闆李暟䔗背部溼透,雙手沒停過,包辦點餐、烹飪、包裝、找零,不到5小時賣出160份餐點,單日營收近1萬3千元。
餐廳倒閉 揹債三百萬
李暟䔗霸氣宣稱:「我一天出去,打底就是100份起跳。」才33歲的他,做餐飲已18年,曾是五花馬水餃館的大陸央廚廠長、幫「億哥牛肉湯」拿下台南牛肉麵節快炒大賽季軍,投入餐車創業前,曾和朋友合夥,在台南中西區、永康與嘉義擁3間「樂沙屋」餐廳。
「峇馬來炒飯」餐車只賣炒飯、炒粿仔條、炒麵與炒高麗菜四種料理。
「做餐車完全是無心插柳,沒想到救了我。」餐廳全盛時,他曾半年賺百萬元,卻因擴張過快、股東不合,又遇疫情,接連收攤,「我因此揹了300萬元債務,差點自殺。」
去年三級警戒,餐廳搖搖欲墜時,李暟䔗花3萬元租電動機車改造的餐車,在嘉義街頭擺攤賣馬來西亞炒飯,「善用空班時間,也讓餐廳員工有事做,幫忙備料。」考量環境不比餐廳,餐車只賣炒麵、炒粿仔條、炒飯與炒高麗菜,蔬菜、肉品食材可混用,主打正宗泰國米搭配馬來西亞峇拉煎蝦膏醬。
「峇馬來炒飯」餐車前始終大排長龍,即使大雨也不例外。
把炒料變成表演秀,濃郁峇拉煎蝦膏醬喚醒食客味蕾,大火翻炒一氣呵成的甩鍋動作,帥氣十足,他得意地說:「客人會拍我炒飯上傳社群,不用額外花錢做廣告,連續半年排隊人潮要轉彎。」
雖在路邊擺攤,李暟䔗卻愛用名牌墊高氣勢,連全身刺青都和錢有關。「小時候窮怕了,我刺鯉躍龍門、招財蟾蜍、貔貅咬錢,還有不倒翁,希望自己屹立不倒。」左臂刺的「成功」,倒過來看是「加油」,右臂的「挑戰」顛倒則是「勝利」,全是自我激勵標記。從小嘗過家道中落滋味,對李暟䔗來說,錢雖非萬能,但沒錢肯定萬萬不能。
李暟䔗每天出去擺攤前,為求出餐速度,都會先備好百份以上配料。
親授炒功 租央廚備料
「國小時家裡有房有車,家庭狀況想都不用想就寫小康,直到我爸創業,生活急轉直下,國中開始有負債,我爸又碰賭和毒麻痺自己,天天有討債集團上門,1年搬十幾次家。」家已不可靠,他15歲就半工半讀,還攢數百萬元幫父還債,料理手藝則是在澳洲打工遊學期間跟馬國籍主廚學習。
短短1年半,已招募到7台加盟餐車,李暟䔗不僅親授炒功,還租央廚處理蝦仁、雞肉等食材。為降低門檻,加盟者付5萬元押金與每月4,200元電動車租金,可獲免費教學,「收押金純粹是怕我花1、2個月教,結果不到半年你就不做,浪費彼此的時間。」
李暟䔗為警惕自己,左手臂刺上「成功」,顛倒看是「加油」。
餐車創業門檻看似頗低,卻非人人皆能勝任。「前2個月用粗鹽練甩鍋,每天練2、3個小時,很多人撐不過枯燥乏味陣亡。」餐車的噪音與油煙,有時候會遭檢舉、妨礙交通,李暟䔗曾月吞4張罰單,甚至遭強制驅離。
他透露訣竅「動作要好看、速度快,但不能太大力,否則食材掉滿地,一定不受歡迎,衛生習慣要比開店更注意。」幸虧車體小,設攤點可轉向夜市或租賃騎樓,減少罰單。峇馬來炒飯目前共有8台餐車,創造90萬元月收,讓曾跌到谷底的李暟䔗宣稱:「找到自己的專業並加以放大,就算曾跌跤,也有再爬高的機會。」

做餐車要低調賺 自拓市場

午餐時刻,新北五股餐車市集湧入潮水般覓食人群,飄著文青味的「行丼」餐車,顯得格外醒目。賣現點現煮日式丼飯,創辦人邱源和選用料、飯分離的雙層便當盒,避免飯被醬汁泡爛,均價80元餐點,還打入一顆溫泉蛋,幾乎天天來報到的小資女直呼:「CP值破表!」
邱源和創全台唯一現烤蛋塔行動餐車「蛋塔村」,至今已有5台車隊規模。
陪妻抗癌 陸續收店面
從備料到販售,邱源和平均1個餐期可賣出6、70份便當,每天工時壓縮在8小時內,比起開店動輒被綁十幾個小時,餐車靈活性與時間彈性,讓他能陪伴癌末妻子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創行丼餐車前,邱源和在台北市北投、士林已有3間「有省錢」餐館。商業嗅覺敏銳的他,5年前見釣友開餐車到碧砂港賣烤香腸,生意頗佳,跟風改造二手胖卡,嘗試到五股工業區擺攤。
「我不懂潛規則,很多餐車占地為王,第一天到處被趕,我個性也硬,不怕幹架,後來是賣麵線的大哥出來喬才讓我擺,沒想到60份餐點1個半小時賣光,從此換我擺。」邱源和說。
邱源和(左)5年前創「行丼」餐車賣現煮日式丼飯,他不開放外部加盟,只讓信得過的親友做,確保品質。
邱源和有中餐底子,會跨足日式料理,是因10年前在朋友的居酒屋吃到豬排丼飯。「簡直驚為天人,尤其燒醬油的香氣,才吃飽,又想下一餐要再吃。」他開價買技術,友人堅持不教,只好花2年研究醬汁,丟掉不下千顆溫泉蛋,才抓到黃金時間。
掌握訣竅後,把在文化大學旁的麵食館改賣丼飯,後又租下對街餐館開分店,「簽約時,鄰居酸這裡做什麼倒什麼,結果我一戰成名。」他訓練工讀生3天就上手操作,客單價75至100元,毛利5成,「以前包水餃包得要死,每一碗麵都要我煮,有時賺不到3成。」全盛時,在三重、內湖還有加盟店。
「行丼」餐車的現煮牛丼飯會打上一顆溫泉蛋,料多實在。(100元/份)
2年前,太太賴秋霞檢查出罹肺腺癌末期,為陪伴太太抗癌,他陸續收掉店面。他感嘆地說:「店面難管理,我還分50%盈餘給店長,剛開始他視我為再生父母,半年後覺得沒他我會死,還一次帶3個人起鬨,這就是人性。」
「蛋塔村」行動餐車有固定出爐時間,蛋塔出爐的香氣會吸引購買人群。
拒絕加盟 寧可教親友
去年初妻子不敵病魔辭世,他寄情工作麻痺傷痛,再創「蛋塔村」餐車,主打全台唯一行動餐車現烤蛋塔,瞄準偏鄉,單日營收最高破萬元。這2年受疫情影響,不少人轉戰餐車市場,最討厭一窩蜂的邱源和抱怨:「很多人不自己開發市場,整天跟在我旁邊蹭熱度,一台車來沒關係,太多會造成交通打結,警察天天來,最後大家都沒飯吃。」
經營餐車時間更有彈性,讓邱源和(右)有更多時間陪伴癌末妻子賴秋霞(左)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邱源和提供)
餐車還有遊走法規灰色地帶爭議,邱源和無奈地說:「我們不違法但違規,其實我也想報稅,跑了幾趟國稅局,都被以資格不符打回票。」他幾乎天天接到詢問加盟細節電話,卻不為所動,寧可不收加盟金,教信得過的親友。雙品牌、合計10台餐車,每月創造200萬元營收,讓辛苦付出勞力的親友,每月至少賺到10萬元淨利。還會想再開店嗎?來去一陣風的邱源和大笑說:「除非我腦袋壞掉!」

十八萬鐵粉追蹤 衝出人氣

升起炭火、現做花生糯米腸扛上車,3大桶配菜與醬料包準備就緒,臉書粉絲團有18萬鐵粉追蹤的「胖子修」幽靈餐車,才公布擺攤地點。「天冷請做好保暖再來買」,有粉絲最久排7小時,夏天中暑、冬天餓昏送醫,見孕婦挺巨肚排隊,讓葉嘉修戰戰兢兢。
葉嘉修(右)7年前創「胖子修」行動餐車,為了躲警察,或不定時公布銷售地點的幽靈餐車,在臉書粉絲團擁18萬粉絲群。
網查食譜 自鑽研手藝
離開攤還有半小時,排隊人潮已逾30人,老闆娘陳右昕趕緊發號碼牌、算份數,邊發放試吃米腸,「我們是豬大腸衣,敢吃再買。」300份餐點不到3小時賣光。傲人成績沒讓兩人恃寵而驕,腰彎得更低,頻頻謝客。「看我被燙到,衝去買手套、燙傷藥,還幫我們跟警察吵架,很多人吃的是支持年輕人的精神!」葉嘉修激動地說。
老家在南投集集,葉嘉修6歲喪父,靠母親做小工養大。原在弟弟的冷氣行工作,因吵架負氣離家,先後在工地、魚市工作,「殺魚長時間彎腰,我扛冷氣造成的脊椎纖維化舊疾惡化,常要請假復健,只好請辭。」為了生活,上網查食譜,到市集擺攤賣香蕉煎餅。
「胖子修」行動餐車主打碳火現烤,舉凡古早味糯米腸、香腸、鹹豬肉都多了一股碳香。
「前老闆來捧場,勸我改賣台式小吃,客群比較廣。」他先批大腸包小腸來賣,因缺乏特色,連請人試吃都乏人問津,只好上網查食譜自製古早味花生糯米腸。「巷口香腸伯開口20萬元技術指導費,我沒錢,只好自己研究。」
現宰豬大腸洗淨後,塞入鹽、糖、紅蔥頭與花生調味的糯米,推手推車到豐原第一市場擺攤,當地刁嘴的婆婆媽媽是葉嘉修精進手藝最好的老師。拚勁也打動在後方商業大樓擔任補習老師的女友陳右昕,2015年放棄每月6萬元薪水,和他一起擺攤。陳右昕說:「我的伯父看到我,衝回家跟我媽告狀,差點被逐出家門。」首次賣光產品,1千元收入讓兩人激動相擁,「晚上吃牛排慶祝,賺的還不夠付餐費。」靠薄利多銷養出穩定客源,半年後改為餐車,日營業額可達3萬元,隔年開放加盟,還進駐逢甲商圈開店。
「胖子修」行動餐車的小豬套餐可吃到招牌糯米腸、香腸與鹹豬肉,還有滿滿自取醬菜。(170元/份,彰化新竹地區;190元/份,桃園以北地區)
開店失利 返餐車路線
葉嘉修說:「哪知開店竟是惡夢的開始。」除了付店租,還貸款租廠房備料、養8名員工,生意不如預期,又遭加盟店拖累,「加盟店為省成本,不是少切給客人,就是烤焦也照出,負評不斷。」負面口碑也燒到本店,撐不過3個月便收攤,葉嘉修負債百萬元。
葉嘉修痛定思痛,2018年重返餐車路線。「重打市場難度更高,沒臉在台中擺,回南投老家開始。」重新累積客源,也喚起熟客記憶,並鼓勵2人重返台中,加上媒體報導,1年後成中部人氣餐車。高人氣,同時引來警察關切,平均每月收到5、6張罰單,「警察趕就得換地方,客人追著餐車跑,形成街頭奇景。」為躲警察轉為無銷售定點的幽靈餐車。
平日午後,「胖子修」幽靈餐車一公布擺攤據點,立刻吸引排隊人潮。
「人行道、騎樓不能擺,公有地不可有營利行為,最後還是警察建議我們到大里橋下,屬水利局管轄,只能勸導不能開單。」「其實警察也很無奈,最好笑的是開完單還訂2份,或邊驅趕邊問等下去哪取貨。」葉嘉修哭笑不得地說。
餐車每月燒1.5萬元油錢,還得配合法規,升級靜電油煙、除味箱設備,成隱藏成本。曾經葉嘉修每年擲筊問大甲媽「是否該轉行」,如今邊做邊修正,3台自營餐車月收150萬元,原本反對的準岳父也主動關心,沒靠山的他,終於為自己爭一口氣。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