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低點搶進長期美國公債 背後藏3問題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投資人今年大舉買進長期美國公債,期待賺價差,但其實股市表現更犀利。(翻攝Lawrence OP flickr)
投資人今年大舉買進長期美國公債,期待賺價差,但其實股市表現更犀利。(翻攝Lawrence OP flickr)
去年,美國聯準會為了對抗通膨,連續升息,帶動各類債券的殖利率同步上揚。利率風險明顯的長期美國公債重跌,如iShares 20+ Year Treasury Bond ETF(代號TLT),出現單年負31%的虧損。
長期公債大跌後,有些投資朋友試圖要低點買進,期待之後的大反彈。看似理所當然的逢低進場,其實仍有些值得考慮的地方。
首先,高風險資產在大跌之後,是否一定會大反彈?倘若高風險資產大跌之後,一定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完全漲回,那麼,大跌就買的策略是正確的。但所謂的高風險,其實就是沒有保證正報酬,甚至有虧損的可能,會虧損,就代表大跌後未必會反彈。
如風險比新興市場更高的邊境市場,2008年金融海嘯大跌54%;隔年卻僅反彈12%,遠小於新興市場同年79%的反彈。

美債波動小 報酬遜股市

再來需要考慮的是,利用債券來追求報酬效果如何?債券在本質上比股票安全,利用一個相對安全的資產來追求報酬,成果是否會比股票好?今年以來,長期美國公債的確有上漲,但漲幅只有4.6%,遠低於美國股市與全球股市同期表現。也就是說,看到去年美國長期公債大跌然後買進,想等反彈賺大錢的投資人,目前恐怕會相當失望。
第三個問題在於,手邊一直保留相當現金部位,等著低點加碼,會有多少機會成本?假如一個人有1,000萬元可投入市場,他將其中200萬元一直以現金持有,想要等低點加碼,就像期待去年美國長期公債大跌再進場。但若等待的期間,市場連續上漲,累積3成的漲幅,那麼未投入的200萬元,相當於錯過60萬元的獲利。
就算能精準地在大跌後買進,之後真的反彈30%,也只是把之前錯過的報酬打平而已,實際上並沒有多賺。保留現金在手上,投資人不能只看到低點加碼所賺到的獲利,而忽略了在場邊等待時錯過的報酬。
總結來說,期待高風險資產在大跌之後馬上反彈,未必可以實現;用債券來追求報酬,成果很可能不如股市;手上保有現金會有機會成本。
以一個固定股債比的投資組合,持續地投入金融市場,定期執行再平衡,就會有賣出一些過去漲太多的資產,然後買進一些表現落後資產的效果。這是更加穩健的做法。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