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雄回顧擔任國安會祕書長這段時間以來的工作說,從國安會的角度來看,他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一是蔡英文使台海議題成為全球高度關切事項,亦是民主國家的共同利益之所在;其次,是使台美高度緊密互信與合作,「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legacy(資產)。」
台海是否能維持和平穩定,已成為全球關注事項。圖為成功級艦實施標準一型飛彈射擊。(軍聞社提供)今年5月,在日本廣島舉行的G7領袖峰會,聯合公報強調台海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於時間點剛好在副總統賴清德出訪結束返國、於美國召開的美日韓領袖峰會,也再度重申前述對台海和平穩定的說法。G7等國家反覆聲明台海穩定的重要性,顧立雄說:「這已經是屬於一個類似具有國際法上的高度。」
美日韓領袖峰會強調,台灣和平穩定是全球繁榮安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攝自臉書@President Joe Biden)此外,台灣近來與立陶宛、波海3國等中東歐國家互動較過往頻繁,顧立雄指出,過去台灣的外交工作受很多國家的一中政策束縛,無法與其高層往來,但這幾年,蔡政府外交工作轉變為實質外交,台灣基於經濟安全、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及共享民主價值,在實質外交上獲得許多突破;西歐國家也一再表達台海維持現狀的重要性,例如法國才在《7年建軍法案》擺入台海跟南海的自由航行權,英國也派軍艦從事自由航行,這都是這幾年很大的突破。
國際法
國與國之間的行為準則,包括條約、習慣、一般法律原則、判決與學說等。
顧立雄認為,這些都打破了中國一直要使台海內海化、台灣問題內政化的企圖,使中共一旦片面採取武力改變現狀,將無法排除面臨各國的經濟制裁、軍事介入,招致中方非常難以承受的後果。
至於台美高度互信與合作,顧立雄提到,自他到國安會任職後,每次碰到正副總統出訪,國安會都成立應變小組,預判中國可能反應,也跟美方隨時、即時、綿密溝通。
蔡英文今年4月在美國與美眾院議長麥卡錫會面,是一大外交突破。(總統府提供)顧立雄說,這樣的作法,基本上建立在雙方互信、互相坦誠,「就是說,我的看法是如何,那你的看法是如何,應該如何適度安排、適度對公眾發出一致信息。」他提到,包括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院議長的裴洛西訪台,以及今年4月蔡英文過境美國會見眾院議長麥卡錫,乃至於這次賴清德擔任總統特使出訪友邦,國安會都是這樣做。
陸委會今年3月公布例行民調,有近9成(88.9%)的受訪民眾支持兩岸廣義維持現狀。顧立雄說,若按照中國定義,他們始終認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法接受維持現狀主張,因此,台灣政治人物從事任何出訪、過境、外交工作,都會被定義為「倚美謀獨」,中國不斷畫設紅線,希望台灣不要有任何走出去的機會,一旦台灣與邦交國互動、或與沒邦交國家實質往來,中方就會有針對性的行動,藉此孤立台灣。
中國領事館動員僑民在賴清德過境美國時到場外抗議。(《鏡新聞》提供)在顧立雄接受本刊專訪的25日上午,國軍偵獲13架次共機飛入我應變區,顧立雄說,這明顯是針對美方前一日宣布對台軍售5億美元的F-16戰機「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IRST)與相關設備。
顧立雄笑說,有時幾件重大事件交叉發生,「還搞不太清楚他(中共)到底是對哪件事情不爽。」他強調,一般而言,都可以預判中國會用哪種方式來表達不爽,但有時中共反應的時間,會因為天候因素例如颱風等,而慢了一點,這時候國安團隊內部還會開玩笑猜一下說:「啊?這到底是哪一天的事。」
顧立雄自2020年5月接任國安會祕書長,與蔡英文共事多時。(總統府提供)儘管中國持續孤立台灣,顧立雄正色表示,當前情勢與中國企圖正好完全相反,台海和平穩定已成為全球關切事項,更是全球利益之所在,台海既有狀態必須被維持,不能被以武力片面改變。大家會探究「誰是麻煩製造者」,是台灣還是中國?如果台灣維持穩健、不挑釁,反而是中國進行挑釁,那中國就會越來越被國際社會厭惡。
解放軍在去年裴洛西訪台後公布此照,共艦看似離花蓮很近,後被我國防部認證此為變造照片。 (翻攝微博)「幾乎每天,中國都會有結合灰色地帶衝突,用混合戰、複合戰等各種手法,來對台認知作戰。」顧立雄說,國安團隊已經建立一個跨部會團隊,定時或不定時地因應中國這些可預測或者突發作為。他並引用軍事術語「共同作戰圖像」,來形容這樣的跨部會溝通協調工作。
顧立雄舉日前「P4實驗室」的新聞為例說,先前國內有媒體報導稱「美國要求台灣新建P4實驗室開發生物戰劑」,這明顯是個假新聞,且是突發事件,對於這樣完全捏造的錯誤訊息,政府就必須強烈地、跨部會地迅速澄清。當時行政院、國防部、衛福部、外交部都有回應,說明該新聞內容絕非事實,並要求報導的媒體下架道歉,這樣的力道,才足以阻止這樣的錯假訊息在網路時代快速傳遞;以結果而言,其他媒體也就沒有人引用該篇報導。
媒體報導P4實驗室事件,政府各相關部會第一時間都快速回應。 (翻攝國防部發言人臉書)不只突發狀況,顧立雄更以賴清德出訪為例說,對這種已排定的行程,國安團隊就會預判中國可能反應,並預做因應,例如隨之而來的軍事恫嚇作為,甚至會有經濟脅迫,國安團隊預判後,就能先做好準備。
賴清德此次出訪,國防部很快就公布我方監看共艦(箭頭處)的照片。(國防部提供)他表示,賴清德這次擔任總統特使出訪巴拉圭,採取的路線,完全符合國際對台海問題的期待;賴清德出訪回國後,中方的反應算是「中低度」,不敢有過高的反應,因為在國際關切、台灣做法穩健之下,若中國還以高度挑釁作為回應賴清德出訪,「我想,引起國際社會的反感應該會是他們。」
賴清德8月參加巴拉圭總統就職,與世界領袖互動。(翻攝總統府flickr)中國近來連續爆發房地產業危機,多項經濟數字被形容是「蓋牌」,顧立雄說,外界原也猜測,中國是否藉大動作回應台灣問題,來轉移國內焦點,但台灣不過度挑釁的做法,使中國無法藉由封鎖、試射實彈等,來轉移其國內經濟社會問題的壓力,這些壓力應該還是要靠中國自己去解決。
不過,在訊息傳播速度極快的當代社會,如何強化民間抵禦假訊息的韌性,顧立雄在專訪中坦言,要兼顧言論自由跟阻止錯假訊息不當傳遞,並不容易。而中國影音平台抖音(TikTok)充斥大量假訊息,政府是否會封殺?曾任台權會會長的顧立雄說:「言論自由始終、至少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珍貴的價值。」他認為,封殺任何事只需一句話,但可貴的言論自由,也可能在一瞬間就被摧毀,「我們始終要相信言論自由的價值,不然,我們跟極權國家有何相異?」
顧立雄過去曾擔任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他相當看重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他表示,對於假訊息防治,政府第一時間當然要跳出來澄清,第三方事實查核單位確認後再跟進,民眾的識讀能力也會提升,而網路平台、媒體都要自律,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還是可以兼顧言論自由跟防止不當訊息傳遞,只是這仍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蔡英文9月也將出訪非洲友邦,以具體行動維繫與友邦邦誼。(翻攝總統府flickr)顧立雄也強調,民眾應更理解,凡使用中國製APP,就有被蒐集個資的風險,即便國人比起歐洲國家人民,對於隱私、個資的珍惜略有不同,但不只要注意個資被蒐集,還要注意這些軟體的後門裝置,是否能探詢使用者言論,甚至讓人日後進入中國地區產生危險。
他說,台灣言論很自由,民眾會發表很多言論,但這些言論到了中國能否被容忍?民眾存在手機裡的內容,是否會在中國境內被強制查看?在中國維穩作風下,這些都讓人無法預測。近來有台灣教授赴中學術交流,被國安部門扣留盤查好幾小時,造成很大的心理震懾。我政府雖推動兩岸在疫後健康有序恢復交流,8月24日陸委會也宣布將開放團客赴中,但政府仍需特別提醒國人注意前述情況。
蔡英文任內積極推動國防改革,強化自身嚇阻力。(總統府提供)除了訊息戰,台灣近年國防預算屢創新高,連蔡英文都親自透過影片向國人說明來年的預算分配重點。顧立雄說,國防預算增加,是借鑑烏克蘭戰役後更能看出,台灣在不對稱戰力的軍事投資還有努力空間。他強調,軍事力量的提升是嚇阻中共冒進的方法,這也就是政府一直講、講到快變成八股說法的「備戰才能避戰」。
顧立雄說,各國一再重申台海安全穩定的重要,使此事幾乎已具國際法高度。顧立雄表示,若台灣不從事任何國防改革、不增加任何防衛韌性、不推動全民防衛概念,那台灣就是一個毫無準備的所在。中共的國防預算每年一直增加,若台灣沒展現自己的決心與意志,反而易招致中方冒進、判斷錯誤。況且台灣鄰國,包括日本政府日前宣布,5年防衛經費要成長約1.5倍,菲律賓的軍事預算也在提升,台灣也要做台灣應該做的事,讓中共的判斷變得更加複雜、更小心。
顧立雄說,台灣在不對稱戰力的軍事投資還有努力空間。圖為國軍操作刺針飛彈。(翻攝中華民國陸軍臉書)「香港(《國安法》抗爭)雖然過去了幾年,但對我來講,或對很多台灣人民來講,還是歷歷在目。」顧立雄說,總統推動義務役役期恢復為1年,本來執政團隊內部對此頗為擔心,但政策得到相當大的支持,所以大家應該有信心,台灣人民為了維護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加上看到香港的情境,若中國真的不理性到採取軍事侵略行動,「我想,台灣人民應該會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