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團體哈瑪斯拂曉出擊,向以色列主要城市之一的特拉維夫、以國南部等區域發動突襲,不只從加薩地區發射大量火箭彈,並派遣武裝分子跨越國界進入以國領土,短短20分鐘內,朝以國發射逾5千枚火箭彈,霎時尖銳的火箭轟隆聲,劃破原來寧靜的天空,多幢建築物被擊中倒塌,或是陷入熊熊火海,伴隨著民眾的尖叫聲,宛如人間煉獄。
【全文】借鏡哈瑪斯突襲以色列 學者:慎防中國對台發動代理人戰爭

以色列7日清晨遭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激進團體哈瑪斯(Hamas)發射數千枚火箭彈及出動地面部隊襲擊,雙方死亡人數已逾千人,且傷亡數字持續上升,就連以團結的國族意識和堅強軍事力量聞名的以國都遭遇攻擊,不只震驚國際社會,更帶給台灣沉重的啟示。本刊訪問多位國內專家學者,得到的結論有志一同,即台灣應從這次以國的慘痛經驗學習備戰的重要性,不要把國家安全,寄望於別人的善意;同時更要慎防中國透過策動恐怖主義,或採取雇用傭兵集團等手段,對台灣發動代理人戰爭。

當晚,以國內閣通過表決國家進入戰爭狀態,並立刻採取軍事行動反擊。這次遇襲,可能是以國近2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甚至觸動以國人民回想起1973年十月初,由埃及與敘利亞聯合發起的「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當時,以國在第一時間同樣反應不及。

與沙國交好 鬆懈誤判

情報系統向來為國際所認可的以國這次嚴重受創,事前預警系統未發揮,箇中原因引起各國關切。

對此,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蘇紫雲認為,以國的情報系統並未失靈,而是誤判,主因可能和以國近來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升溫有關,沙國向來拒絕承認以國地位,如今2國在建交方面有所進展,讓哈瑪斯失去最大的支持來源,連帶使以國和美國情報組織降低戒心,也可說是哈瑪斯「認知作戰」的一次勝利。
遭連續攻擊 攔截超載

「恐怖分子也隨著時代在進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分析,除了與沙國的和談讓以國情報系統鬆懈,另外一個根本原因在於,以國和國際各主要大國一樣,過於仰賴電子情報來源,導致太過於偏重網路、科技資訊,卻忽略情報戰最根本且重要的因素還是「人」;就像經典的美國諜報電影《謊言對決》(Body of Lies)一樣,「人員」才是深入正確情報的核心,他相信以國事前不可能沒收到任何情資,但何以沒發出預警,值得深究。
以國在情報系統「軟體面」失靈,加上防禦系統的「硬體面」過載,最終導致嚴重受創。蘇紫雲表示,目前從部分影音片段可以看出,面對哈瑪斯上千枚火箭彈襲擊,以國的鐵穹系統(Iron Dome)依然啟動攔截,並未失能,但來襲的火箭彈數量超過系統的負荷能力,攔截效能明顯過於飽和。
蘇紫雲進一步解釋,從公開資料可以觀察,鐵穹系統每個接戰單元由4至5組發射架組成,每一發射架約搭載20枚飛彈;換言之,每一單元最高有100枚備彈,但推估哈瑪斯這次襲擊經特別計畫,針對特定區域做高密集且連續攻擊,使鐵穹系統無法一次攔下所有火箭彈。
眾專家呼籲 備戰慎防

從這次以色列遇襲,到先前的烏俄戰爭,讓全球意識到地區衝突與戰爭威脅確實存在,且隨時可能一觸即發。尤其,在中國從未言明放棄武力犯台來完成兩岸統一的狀況下,專家學者都認為,台灣在不對稱作戰的大戰略方向下,應及早且全面做好備戰因應。
甚至從這次以國遇襲事件來看,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提醒,值得台灣借鏡與思考的是,中國有沒有可能透過策動恐怖主義,或是採取雇用傭兵集團等手段,對台灣發動「代理人戰爭」?這次並非巴勒斯坦直接攻擊以國,而是恐怖組織在動作,倘若中國也藉由隱身幕後下指導棋的方式,介入台灣選舉製造騷擾、影響民心,或是下令對特定區域、基礎設施採取恐怖攻擊,而非直接出動解放軍發起國與國戰爭,藉此躲避國際輿論壓力與各方制裁的後果,「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沈有忠示警,若中國真對台灣採取代理人戰爭,由於國內已經很久沒遭遇過類似的軍事壓力,民眾心態上可能會鬆懈,屆時民心勢必大亂。另一方面,美國面對烏俄、中東地區二場戰役,又適逢美國國內選舉,民眾開始出現不同聲音,美方遭遇國內外三面夾擊,台灣更要提高警覺,否則一旦中國對美方出現誤判,就可能對台蠢蠢欲動。
精進私部門 提高警覺

「絕對不能把國家安全,寄望於敵人的善意。」蘇紫雲強調,古羅馬時期就有訓言稱:「汝欲和平,必先備戰。」前美國總統雷根也曾說:「和平必訴諸於實力。」即使這次以國遇襲,但他們的軍事反擊行動很快就恢復運作,包括主要軍隊、後備系統不到24小時就全部動起來,散居在世界各處的以國人也火速買機票返國準備迎敵,就連50多歲的前總理班奈特(Naftali Bennett)都響應國家號召,由此看來,哈瑪斯這次無疑是捅了馬蜂窩,雖然突襲成功,但在以色列集全國之力反撲報復下,哈瑪斯很可能「贏得戰役、輸掉戰爭」。

蘇紫雲並表示,台灣近幾年在公部門方面,不論是國防預算編列、民防系統調整、油氣水電等重要基礎設施維護等都有明顯進步;但私部門方面還需再強化精進,必須認知到,所有商業行為都是基於國際秩序的穩定,除了要提高警覺、善盡企業責任、保護公司運作外,更要替國家防衛盡一份努力。
林穎佑指出,以國這次遇襲,給予台灣「忘戰必危」的啟示,即便中國對台可能不會採取類似的陸地戰術,但我們平時在備戰及心態上仍要做好準備,別因兩岸關係變化或遇到連續假期就放鬆,以避免陷入更大危機。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