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凌晨,國家級警報突然響起,緊接著在0點17分,發生芮氏規模6.4大地震,全台均有感,南部地區尤其明顯,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資料,這次地震的震央在嘉義縣大埔鄉,深度9.7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搖晃時間長達43秒。
【時事焦點】梅山斷層百年活動週期將至 嘉南地區嚴防大地震

本月21日凌晨0點17分,嘉義大埔發生芮氏規模6.4大地震,全台有感,南部地區尤其明顯,雖然造成台南、嘉義多起房屋倒塌、電梯受困、道路坍方等災情,總計全台共50人受傷,所幸無人死亡。學者專家提醒,嘉義梅山斷層已有近120年未活動,未來發生大地震的機率不低,附近居民務必提高警覺,政府也應推動防災型都更、補強老屋結構,降低地震造成的衝擊。

凌晨強震 破50年紀錄
更可怕的是,地震發生後不到1分鐘,又接連發生48次的大小餘震,包括嘉義、台南、高雄、台東都傳出房屋傾倒、電梯受困、道路坍方等災情,居民徹夜難眠。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0121嘉義地震是因菲律賓海板塊跟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造成,從震央30公里的歷史數據來看,已打破2000年規模5.59紀錄,是當地50年來最強的地震。
另一位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規模6.4的地震等於釋放2顆原子彈的能量。巧合的是,當天震央位置與1964年台南白河大地震高度重疊,當時的地震規模6.3,深度18公里,震度較弱,卻造成106人死亡、600多人受傷,反觀這次地震無人死亡、40多人受傷,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事實上,去年0403花蓮大地震後,就有不少專家學者指出,雲嘉地區的梅山斷層已經一百多年沒有活動,提醒當地居民注意,沒想到言猶在耳,今年春節前就發生0121嘉義大地震。
梅山斷層 接近活動週期
郭鎧紋指出,梅山斷層總長約13公里,1906年曾誘發規模7.1的梅山大地震,並產生地表破裂,造成1,2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超過2萬棟房屋倒塌,災情慘重,雖然日本學者推測,梅山斷層的地震週期約170年,目前時間未到,但未來50年梅山斷層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有50%,加上近期地震似乎趨於活躍,嘉南地區的居民仍應提高警覺,嚴防震災。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温怡瑛表示,根據文獻資料推估,梅山斷層1792年曾發生大地震,和1906年的梅山大地震相差約120年,可視為它的活動週期,今年距離梅山大地震剛好119年,嘉南地區居民不可不慎。
0121嘉義地震是否與梅山斷層的百年週期相關?吳健富指出,從學術理論看,當前週期確實接近活動時間點,但921大地震後就有學者指出,梅山斷層可能是下一個活動斷層。如今已超過25年,無法確認何時會再次發生大地震,目前學術研究尚無法精確預測地震的時間及地點。
土石崩塌 搶救受困居民
他進一步提醒,台灣地震頻繁且地質活躍,大地震隨時可能發生,民眾都須提高警覺,做好防震準備。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這次地震對嘉南地區造成不少衝擊,尤其是嘉義縣大埔鄉、台南市楠西區受損最嚴重,兩地21日皆宣布停班停課。此外,這次地震在全台造成50人受傷,南部地區多處道路、建物毀損,滿目瘡痍,其中台南市共12件災情、嘉義市5件、嘉義縣2件、台東縣及高雄市各有一處道路坍方,所幸均無人死亡。

嘉義縣政府指出,這次地震導致嘉義縣大埔鄉與台南市楠西區相鄰的西興村土石崩塌,產業道路中斷,約50位村民受困,縣府緊急調派重機具搶修;嘉義縣教育處則統計,縣內共25所學校遭波及,包括天花板鋼架毀損、水塔水管斷裂、磚牆剝落等,其中以大埔中小學最嚴重,校園多處水泥掉落、圍牆倒塌、地面龜裂,所幸學校已開始放寒假,沒有任何師生受傷。

另外,嘉義縣大埔山莊民宿頂樓的水塔,也因大地震造成水管爆裂、建物主要梁柱龜裂,18名投宿旅客於21日凌晨已平安遷出,一切無恙。
地震發生後餘震不斷,台南市楠西區多處民宅受損,位於民族路的1戶平房倒塌,還有10多戶天花板掉落,21日凌晨緊急從6戶民宅撤出11人,其中四人受傷送醫;台南市玉井區仁愛街一棟六層樓華廈出現梁柱爆裂、牆面受損等災情,警消協助疏散17人,雖無人受傷,但在維修補強完成前,30戶居民只得暫時安置別處,春節將至,卻有家歸不得,十分無奈。


維冠陰影 定期檢測建物
由於這次地震距離農曆春節僅一週,令許多人回想起九年前小年夜台南維冠大樓倒塌的恐怖記憶。0121嘉義地震後,不少網友紛紛在社群平台發文:「大家還記得維冠大樓也是在農曆年前大地震嗎?」「維冠大樓那年真的超可怕…但剛剛的也很瘋…更瘋的是都在過年前大地震!」引起許多共鳴。

2016年2月6日、小年夜凌晨近4點,高雄美濃發生芮氏規模6.6大地震。台南市震度高達7級,維冠大樓應聲倒塌,釀成115死亡、96傷的慘劇,也是台灣自921大地震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災害,該大樓的死亡人數,甚至超越921大地震中倒塌的台北市東星大樓,成為台灣史上因單一建物倒塌,導致最多傷亡的災難事件。
針對地震頻傳,結構技師戴雲發表示:「台灣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數已突破500萬,大地震後應立即檢查建物狀況,才能確保居家安全。」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詹忠翰也指出,建築法規與時俱進,但不規範既存建物,所以應該推動「防災型都更」,就算不能拆,也要想辦法加強防震!

學者專家呼籲,地震後應進行住宅自我檢測,包括觀察建物是否出現異常傾斜或沉陷、門窗是否擠壓變形,牆、柱、梁、樓板是否龜裂,若有問題,千萬不可大意,務必詳細檢查,以確保居住安全。台灣位處太平洋地震帶,大小地震頻繁,唯有提升防災應變能力,才能有效避免傷亡,平安與地震共存。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