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透視】狩獵巫醫入鏡《獵人兄弟》 懸疑包裝原住民文化衝突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片中的獵場與主要場景都集中在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附近,節省許多轉景的時間。(牽猴子提供)
片中的獵場與主要場景都集中在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附近,節省許多轉景的時間。(牽猴子提供)
台灣原住民題材影視作品接連推出,如何掌握內容與特色是脫穎而出的關鍵。電影《獵人兄弟》靈感來自新銳編導蘇弘恩的部落見聞,藉一對太魯閣族兄弟間的衝突,反映原住民社會的困境。
該片集結馬志翔、徐詣帆與林慶台等演員與素人本色演出,以紀實手法呈現打獵、巫醫占卜等場景與文化生活細節,同時添加懸疑元素,獲邀為去年高雄電影節閉幕片且入選夏威夷國際影展。
20250320insight002
首次執導電影的蘇弘恩(左),從具導演身分的馬志翔(右)身上學到不少拍片技巧。
「以往原民題材影視作品大部分是家庭劇,常強調原民樂天、擅長唱歌等有些流於刻板印象的特質,但我想回到實際場景,講部落真實發生的事。」有一半太魯閣族、一半漢人血統的蘇弘恩表示,《獵人兄弟》的選材與親身經驗有關,由於他曾和外公打獵,接著聽說山上發生獵槍誤擊意外,以及有部落因回饋金分配不均起爭執,於是將這些事融合家族過去的土地糾紛,串聯為故事骨幹。
首度編導電影的蘇弘恩曾在紀錄片《靈山》與《夢洄》裡,分別呈現獵人外公的生活與巫醫為族人解惑的過程,相關文化背景使蘇弘恩創作《獵人兄弟》已有田野調查基礎,寫出故事大綱與架構後,再請專業編劇陳家平擴充為電影劇本。
20250320insight002
影片以紀實手法拍攝原住民分豬肉的生活情景。(牽猴子提供)
蘇弘恩坦言:「我們溝通的最大問題在文化上,因為家平不是原住民,編劇期間我帶他去電影場景花蓮好幾次,實地了解生活與祭儀,拍攝地點都去過一輪,表現才更真實與深入。」劇本後來獲頒2020年優良電影劇本優等劇本獎。
為了發展成劇情長片,蘇弘恩又有更多、更細部的功課。譬如:重建山上工寮、家庭內部陳設以及年代的設定、道具的使用等,都要考慮進去。
20250320insight002
導演蘇弘恩(右)在夏威夷國際影展映後與觀眾交流。(牽猴子提供)
選角時,蘇弘恩因認識的演員不多,先由原住民史詩片《賽德克·巴萊》的演員找起,最後敲定徐詣帆與馬志翔挑大梁。「經過幾次試戲發現,徐詣帆給人的感覺像藏有心事,適合扮演當醫生的哥哥;馬志翔相對較外顯,可以詮釋落魄的更生人弟弟。」
林慶台有獵人父親氣場,徐詣帆內斂、馬志翔彈性大,調整演員頻率是大挑戰。
片中太魯閣語對白超過5成,徐詣帆以他的族語演出駕輕就熟,但賽德克族與撒奇萊雅族混血的馬志翔卻花近2個月背太魯閣語台詞。馬志翔説:「太魯閣語和賽德克語的單字和重音音節不太一樣,要反覆聽錄音練習,還好表演現場有族語老師把關。」開拍前1個月,他也接受獵人訓練,跟著花蓮當地文化講師學習使用獵刀、獵槍與架設陷阱。
20250320insight002
徐詣帆(左)與馬志翔(右)飾演兄弟,因各自堅持不同信念產生矛盾與衝突。(牽猴子提供)
馬志翔在電影裡與徐詣帆、林慶台以及巫惠玲有不少對手戲,但三人表演背景不同,演出時的互動也有差異。徐詣帆是專業演員、林慶台是本色演出、巫惠玲是素人,配合演出對手,馬志翔會轉換表演方式,找到平衡點,避免落差太大。
蘇弘恩補充:「演員各有特質:慶台哥很有獵人父親的氣場,我在現場只要專注在他的台詞講得好不好;徐詣帆的表演內斂,也很精準,指令如果不變,他每次都呈現一樣的狀態;馬志翔彈性最大,一場戲可以有很多不同演法,讓我能夠從中挑選最適合的。如何把每個演員的表演頻率調整到一致,也是導演時的一大挑戰。」
20250320insight002
紀錄片《夢洄》裡呈現巫醫為族人解惑的過程。(小花電影提供)
兼具電影導演身分的馬志翔,在不干預創作的前提下常和蘇弘恩分享拍片的眉角。「新導演往往有時間壓力,拍到想拍的就喊卡,但一場戲其實後面常會有餘韻,所以我會建議『不要太早喊卡』。還有,現場創作是最好玩的,『不要浪費難得的場景』,離開場景前,再想想還可以拍哪些不一樣的內容,萬一要回來重拍得大費周章,如果多拍了,也許能派上用場。」
請真的巫醫演巫醫,占卜、殺雞、祭祀都來真的,連大部分臨演也是真的。
例如:一場馬志翔與媽媽單純上墳的戲,馬志翔提議不妨拍他在墳地痛哭,蘇弘恩從善如流,還另外要求他演出各種程度的哭戲,後來果然用到。或是一場馬志翔騎機車經過派出所,忽然停下來抽菸的戲,也是蘇弘恩經馬志翔提點後的神來一筆。
20250320insight002
素人演員巫惠玲(右)與馬志翔(左)扮演母子。(牽猴子提供)
為呈現道地的太魯閣族生活樣貌,蘇弘恩不僅回到母親的家鄉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也以他拍紀錄片的經驗捕捉現場互動,讓演出更自然。「像是請真的巫醫演巫醫,按照他熟悉的祭儀過程進行,占卜方式、殺雞、祭祀等都來真的。連大部分臨時演員也是真的:警察是警察、牧師是牧師、獵人是獵人、衛生所的病人就是平常會去的老人家。」
主要場景事先規劃集中在西林村附近,每個場景的車程都不超過20分鐘,節省許多轉景時間,甚至場景組的費用都省了,還享有許多地利與人和之便。蘇弘恩笑說:「我把可用的人脈都用上了,戲裡哥哥家是我舅舅家,還很感謝部落居民動員和派出所、教會、山蘇園等單位的協助。」電影如期在24個工作天中殺青。
20250320insight002
飾演醫生的徐詣帆(右)表演內斂精準。左為飾演妻子的許靈勻。(牽猴子提供)
從紀錄片與短片跨入劇情長片,蘇弘恩直言以往經驗雖有幫助,但工作型態差別很大,「拍紀錄片可能3個人就可以解決,但長片班底有4、50人,整個劇組都等你決定方向,一下錯指令就影響很多人。」此外,他還指出籌措電影資金是一大難題。
全片預算初步估計約近3,000萬元,除了國片輔導金1,200萬元與文策院資金支援後期製作、宣發,另有天使投資人資助,蘇弘恩也自籌部分款項,還請媽媽協助週轉。
20250320insight002
飾演獵人父親的林慶台(左起)與導演蘇弘恩在拍片現場討論。(牽猴子提供)
面對現實的票房市場,蘇弘恩不諱言找尋投資者確實有困難,但他認為這些年政府推廣「全民原教」,讓全台各族群都能理解、尊重原住民,加上推出原住民相關影視作品如《斯卡羅》等,逐漸引起大家對這類題材的關注。他近期完成的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劇情片《抉擇》,也同樣嘗試在題材與類型上開發新的可能。
★《鏡週刊》關心您:抽菸有害身心健康。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